开原300元左右的巷子,开原叁百元上下的小巷
开原叁百元上下的小巷
这事儿得从上周说起。我揣着叁百块钱在开原街头转悠,心里盘算着找个实惠的落脚处。说真的,现在叁百块能干嘛?吃两顿火锅都不够,可在这儿偏偏能找到月租叁百元左右的巷子。
拐进第一条巷子时,青石板路被晨光洗得发亮。有个大姐正在门前晾衣服,看我张望就搭话:"找房子?前头老李家空着,就叁百。"她顺手一指,那条窄巷两侧的屋檐几乎要碰在一起,晾衣绳上飘着蓝布衫,墙头探出几枝石榴花。
往里走才发现,这些巷子藏着不少惊喜。红砖房虽然旧,但门前都扫得干干净净。有户人家在窗台上摆满多肉植物,胖乎乎的叶片上还挂着水珠。隔壁传来煎鱼的香味,铁锅铲碰着锅底的声响听着就馋人。
遇见个收废品的大爷,叁轮车把巷口堵了大半。他笑呵呵地挪车:"这片的巷子都这个价,住了二十多年啦。"问他为啥这么便宜,他抹把汗:"老城区嘛,年轻人搬新区去了,留下的都是老街坊。"
说来也怪,同样的开原叁百元上下的小巷,往东走两条街价格就翻倍。我在巷子口的小卖部买水,老板娘掰着指头算:"咱这儿离菜场近,洗脸盆掉地上的动静隔壁都能听见。"她说着自己也笑了,"可晚上睡觉特别踏实,连狗叫都很少。"
碰巧遇到个刚搬来的租客,正在往二楼搬折迭桌。他说看中的就是这份烟火气:"早上卖豆浆的叁轮车打巷子过,摇铃铛的声音比闹钟还准。"他那个小单间月租二百八,屋里简单刷过白灰,木窗棂的锈迹反倒添了些味道。
傍晚时分最是热闹。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皮球,厨房飘出炝锅的葱花香。有户人家把饭桌支到门口,老爷子就着花生米抿白酒。那种叁百元左右的巷子才有的生活气息,在高楼里花叁千也买不来。
我在巷尾看见个招租的纸板,字迹被雨水打湿了些。打电话过去,房东直接拎着钥匙来开门。房子在二楼,推开窗能望见别人家的屋顶,鸽子在瓦片上踱步。他坦言:"没独立卫生间,但公厕有人天天打扫。"
站在天井里想了想,突然明白这些开原叁百元上下的小巷为什么能留下来。它们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输送着最本真的生活养分。新楼盘的光鲜亮丽固然好,可巷子里的温情更让人留恋。
离开时路灯刚好亮起,斑驳的墙壁被照出深浅不一的影子。几个老太太坐在马扎上闲聊,收音机里放着咿呀的戏文。这样的光景,在开原叁百元左右的巷子里,每天都在静静上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