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安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兼职通话叁小时百元服务
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个挺新鲜的事儿——福安有个初中生,贴出这么个广告:一百块钱,陪你聊叁小时电话。乍一看我还纳闷呢,现在孩子零花钱都这么赚了?
隔壁李阿姨家的闺女小雯正好接了这活儿。我凑巧遇见她抱着手机坐在小区长椅上,手指在屏幕上来回划拉。“这叁天都排满啦!”她抬头冲我笑,鼻尖上冒着细密的汗珠。我问她怎么想起做这个,她歪着头想了想:“上学期英语演讲比赛输了,就想找人多练练说话。后来发现好多同学都挺孤单的,写着作业突然就想找人聊聊天。”
藏在电话里的心事
小雯和我分享了个小故事。有个初二男生每次来电都在晚饭后,开头总是支支吾吾的。第叁次通话时才吞吞吐吐地说,父母常年在外地,他想听听别人家里吃饭时碗筷碰撞的声音。“我就把手机放餐桌上,和爸妈边吃边聊。他后来跟我说,那碗红烧肉的声音特别香。”
这种学生兼职通话叁小时百元服务,乍听像闹着玩的,细想却有点意思。现在孩子压力大,有些话跟老师家长说不出口,跟同龄人反而能敞开心扉。不过小雯也说,不是所有通话都这么沉重。有个五年级小姑娘专门约她讨论漫画剧情,整整叁小时都在纠结两个主角该不该和好。“说到最后我嗓子都哑了,但特别开心。”
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,要是也有这样的渠道该多好。那会儿遇到烦恼,只能写在带锁的日记本里。现在孩子们用这种方式互相倾听,既赚了零花钱,又成了彼此短暂的树洞。
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。小雯说班主任找她谈过话,担心影响学习。她给老师看了作息表:每周只接两单,都在周末,通话时间严格控制在叁小时内。“反而让我更会安排时间了”,她眨眨眼,“现在写作业都不带拖沓的。”
有次她接到个特殊请求。对方希望模仿面试场景,从进门问候到回答问题全程演练。那孩子说长大了想当律师,但平时说话总卡壳。叁个小时里,他们反复练习同一个开场白,直到对方能流畅自信地说出那句“各位考官好”。
挂断前,那个孩子突然说:“原来把话说清楚也没那么难。”这句话让小雯恍惚了很久。她没想到,这样简单的陪伴,真能点亮别人心里的某个角落。
如今在小雯的班级里,悄悄流行起这种特别的交流方式。同学们各自开发了不同主题:有的专攻游戏攻略,有的擅长讲解数学题,还有的能陪你背整晚古文。他们管这叫“声音便利店”,明码标价,童叟无欺。
窗外飘来谁家炒菜的香味,小雯的手机又响了。她朝我摆摆手,接通电话的瞬间,脸上自然浮起笑容:“今天想聊点什么呢?”那声音轻快得像跳动的阳光。或许在这些零零散散的通话里,藏着我们都没察觉的温柔。有些陪伴不需要太长,叁小时刚好够说完一个少年的烦恼;有些回报也不需要太多,一百元刚好买得到两份成长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