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兵山品茶私人工作室,调兵山茶艺私享空间
路过调兵山市铁秀路那排老房子时,我被窗内飘出的隐隐茶香拽住了脚步。木质招牌上"品茶私人工作室"几个字算不上醒目,却莫名让人想推门进去瞧瞧。
穿棉麻衫的姑娘正在茶台前冲凤凰单丛,手腕轻抬时水流划出柔和的弧线。她见我张望便笑了:"外面热,进来喝杯茶歇歇?"这话说的,像是招呼常来的老街坊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工作室主人陈姐给我泡的是叁年陈的白牡丹。她说看我在太阳底下走得急,该喝点温和的。"茶汤凉到适口再喝,"她推过汝窑杯,"好东西急不得。"
这话让我想起总在赶路的日常——赶地铁,赶方案,连喝水都是抓起瓶子猛灌。可在这里,看着茶叶在盖碗里慢慢舒展,突然觉得时钟的滴答声都变轻了。
角落里有对夫妻在选茶具,男的纠结选青花还是釉里红。他爱人笑他:"你当是选车呢?"陈姐适时递上两只不同器型的杯子:"都试试,看哪个握着手感好。"
茶艺私享空间的温度
第二次去正赶上茶艺私享空间办小茶会。穿校服的女孩坐在茶席前,小心翼翼地给妈妈分茶。母亲接过茶杯时眼角细纹都漾着笑意,女儿轻声说:"妈您尝尝,这叫东方美人。"
陈姐在旁调整香炉位置,对我眨眨眼:"看见没?茶比我们会说话。"
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常来,总带着不同版本的《茶经》。他说在这儿读两页书,比在图书馆效率高。茶香漫过纸页时,陆羽的文字都活过来了。偶尔他会和陈姐争论水温,一个坚持八十五度,一个咬定九十度更香——最后总是各泡一杯见分晓。
深秋傍晚我去取定制的紫砂壶,碰见位银发奶奶在学点茶。她颤巍巍执茶筅的样子让人揪心,可当茶沫泛起时,她孩子般拍手:"成了!比上回白!"孙女举着手机录像:"奶奶威武!"满屋茶香裹着笑声,窗外银杏叶正黄得灿烂。
如今我也成了这里的常客。周末午后来坐坐,有时带着没写完的稿子,有时纯粹来发呆。陈姐发明了种"盲品游戏",蒙着眼睛猜茶种,猜错的人负责洗茶具——我输得多,现在对水龙头比自家厨房还熟。
上个月工作室搬来新邻居,是家网红奶茶店。年轻人捧着五颜六色的饮料杯经过橱窗,总会好奇地望望屋里我们这些围着传统茶具的人。陈姐也不着急,照常打理她的茶席。倒是有几个奶茶店常客,某天推门进来问了句:"这里...能学到正经茶道吗?"
茶壶嘴飘出的白雾还在空中打着转儿,墙上的影子随着茶叶沉浮轻轻晃动。铁秀路上的车流声忽远忽近,而窗内这片小天地里,只有注水声和偶尔的轻笑。那只养了叁年的开片杯,裂纹里已渗进金丝般的茶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