邳州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邳州弄堂辩辩简餐体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16:21:49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路过青年路西头,拐进那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巷子,空气中飘着菜籽油的香气。巷口李阿姨的煎饼摊照旧排着叁五个人,隔壁五金店王叔正蹲在门口修自行车。可往里走十来步,新开了家挂着淡蓝色招牌的小店——“蚕蚕快餐”,倒是让我停下了脚步。

透过半开的玻璃门,能看见墙上手写的菜单板:青椒肉丝18元,西红柿鸡蛋15元,附赠例汤,米饭管饱。老板娘正低头在智能手机上快速点按,估计是在处理外卖订单。这巷子里的生意,到底还是跟着时代在变。

巷子里的老味道与新花样

说起来,邳州这些小巷子里的吃食,从来都是这么实在。记得小时候跟奶奶来这边,她总在同一个摊子买豆浆油条,那阿姨二十年都没挪过地方。现在年轻人开了新式快餐,装修亮堂了,支付方便了,但分量还是那么足,口味依然偏咸——这是咱们邳州人习惯的味觉记忆。

我推门进去点了份招牌牛腩饭。老板娘抬头笑了笑:“扫码点餐也行,咱们这儿也做蚕蚕预约,提前说好时间来,饭就好了。”她说话时手上没停,还在那个有点磨损的智能手机屏幕上划拉着。我这才注意到收银台旁边贴了个二维码,下面写着“邳州弄堂蚕蚕简餐体验群”。

等餐时听见老板娘和熟客聊天:“孩子教我用蚕蚕接单,说比微信方便管理订单。现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,好多都在群里提前订餐。”她说话时带着点自豪,又有点不太好意思,“我这把年纪了,倒跟孩子们学起新玩意了。”

手机屏幕后的烟火气

那份牛腩饭确实不错,炖得软烂入味,土豆吸饱了汤汁。边吃边看老板娘操作,她右手拿勺,左手时不时在手机上回复消息。那些“滴滴”的通知声,和锅里“咕嘟”的炖煮声混在一起,形成了奇妙的和谐。

我想,这大概就是现在的邳州小巷子吧。外表看起来还是那些青砖灰瓦,内里却已经连上了网络世界。这些开在弄堂里的小店,靠着最传统的味道,加上一点新式的经营,居然在外卖平台的挤压下活了下来,还活得不错。

临走时我也扫了那个群二维码。晚上翻看,群里热热闹闹的,有人问今天有什么特色菜,有人发大拇指表情夸饭菜香,老板娘偶尔会发语音说明天的特价菜。这种带着电子音的亲切,倒是很符合现在的生活节奏。

后来我又去过几次,有时是特意赶过去,有时是路过带份外卖。店还是那家店,菜单也没什么大变化,但总能遇见不同的人——有附近工地来吃实惠套餐的工人,有穿着西装打包饭菜的白领,还有像我第一次那样,被“蚕蚕快餐”这个有点怀旧又新潮的店名吸引进来的年轻人。

巷子外的青年路上车来车往,巷子里的生活却自有它的步调。那些手机订单、电子支付,不过是给这些老巷子换了件外衣,内里还是那份踏实和温暖。下次路过,说不定你也会被哪家小店的香气留住脚步,发现属于你自己的邳州小巷子故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