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城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记录
这两天刷手机,总能看到“韩城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”这个话题在朋友圈里转来转去。刚看到时我还愣了一下,心想现在初中生都这么“壕”了吗?打个电话而已,怎么比我一个月话费还贵?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后来问了几个当地的朋友,才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大概。原来,这个初中生叫小磊(化名),是韩城某中学初二的学生。那800块钱,是他攒了快半年的零花钱,就为了跟远在外地打工的妈妈打一次长长的电话。
那通不寻常的电话
小磊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,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。平时他跟奶奶一起生活。那天是母亲节,小磊特意跑到镇上的营业厅,充了800块钱话费。从晚上七点开始,他就抱着家里的座机电话,跟妈妈聊啊聊,一直聊到十点多。
“妈,我们班这次月考,我数学考了92分。”
“真的啊?我儿子真棒!最近天气变冷了,你记得把厚被子拿出来盖。”
“知道啦。奶奶昨天做了红烧肉,可好吃了,你要是也在家就好了...”
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对话,母子俩却说了整整叁个小时。说实话,听到这里我鼻子有点酸。这孩子哪是在打电话啊,他这是在用自己攒的钱,买一次难得的陪伴。
其实想想,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习惯打长途电话了。微信视频那么方便,谁还愿意花这个冤枉钱?但小磊家情况特殊,奶奶用的是老人机,他自己也没有智能手机。那部座机电话,成了他跟父母之间唯一的联系纽带。
这件事在网上传开后,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记录。有人觉得这孩子太傻,明明可以更省钱;也有人被这份心意感动,说这800块钱花得值。要我说啊,这件事情最打动人心的,恰恰是那份最单纯的感情——孩子想妈妈了,就用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,哪怕要付出不小的代价。
我认识的一个老师跟我说,他们学校像小磊这样的留守儿童还真不少。表面上看起来跟别的孩子没两样,但心里都藏着对父母的思念。有的孩子会在作文里写“我想爸爸妈妈了”,有的则会默默地看着手机里父母的照片发呆。
话说回来,这件事也让我想了很多。现在的通讯是越来越发达了,视频通话又清楚又便宜,可我们跟家人的联系真的变多了吗?有时候反而觉得,越是方便,就越不珍惜每次通话的机会。随便聊两句就挂断,成了家常便饭。
小磊这800块钱的电话,虽然听起来有点“奢侈”,但他买来的这叁个小时,却是无价的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可以把这半年攒在心里的话都告诉妈妈,可以听到妈妈的声音,可以感受到妈妈的关心。这种情感的交流,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。
后来听说,小磊的妈妈知道这件事后,在电话那头哭了。她跟儿子说,以后每周都会固定时间给他打电话,不用他再这样花钱。而小磊呢,虽然把攒了这么久的零花钱都花光了,但他一点儿都不后悔。他说,能跟妈妈说那么久的话,听到妈妈开心的笑声,这比什么都值得。
说实话,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,有时候我们太计较得失,反而错过了最珍贵的东西。小磊这个看似冲动的举动,背后是对母亲最纯粹的爱。在这个什么都讲求效率和性价比的时代,这种单纯的情感表达,反而显得格外珍贵。
现在想想,我们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一个小磊,都渴望跟自己爱的人多说说话,多待一会儿。只是长大后的我们,学会了计算成本,学会了权衡利弊,反而失去了那种最本真的冲动。
这件事在韩城当地传开后,还有人提议要给小磊家捐个智能手机。但小磊和奶奶婉言谢绝了,他们说现在已经很好了,每周都能通电话,这就够了。也许对他们来说,保持现在这样简单而真挚的联系方式,才是最舒服的状态。
“韩城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”这件事,表面上看是个有点不可思议的新闻,但细细品味,却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。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,这样的故事像一股清流,提醒着我们:无论科技如何发达,最打动人心的,永远是最真实的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