韶山学院外援女,学院外籍女助教的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3:35:55 来源:原创内容

九月的一个午后,阳光斜斜地洒在韶山学院的林荫道上。金发碧眼的艾米丽抱着课本匆匆走过,引来几个学生好奇的目光。这位来自英国的外籍女助教刚来两个月,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道独特风景。

“艾米丽老师!”一个扎马尾的女生追上来,“可以请教您对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问题吗?”艾米丽停下脚步,露出温和的笑容。这样的情况她早已习惯。作为韶山学院的外援女教师,她的课程总是座无虚席。

跨越重洋的缘分

说起来到韶山学院的经历,艾米丽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。去年夏天,她还在伦敦的图书馆里埋头准备博士论文,偶然看到韶山学院的招聘信息。“说实话,我当时对这个地方一无所知,”艾米丽回忆道,“但‘文化交流使者’这个称呼打动了我。”

初到韶山时,文化冲击可不小。她第一次走进教室,看到六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自己,紧张得手心直冒汗。“同学们好,我是外籍女助教艾米丽...”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自我介绍,没想到话音刚落,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
最让艾米丽感动的是学生们的热情。每次下课,总有几个学生围着她问问题,从英美文学到英国下午茶文化,无所不包。渐渐地,她发现自己不仅是在教书,更是在搭建一座文化的桥梁。

那些温暖的小事

记得有个雨天,艾米丽忘了带伞,正准备冒雨跑回公寓。突然,一把伞撑在了头顶。“老师,我们一起走吧。”一个平时很害羞的女生小声说道。一路上,女生努力用英文描述着家乡的茶园,艾米丽则用中文回应。两种语言在雨声中交织,竟显得格外和谐。

还有一次,艾米丽在课上提到想念英国的司康饼。第二天,班长居然带来了一盒学生家长自制的点心。“虽然味道不太一样,但这是中式的‘司康’哦!”学生们期待地望着她。那一刻,艾米丽觉得心里暖暖的。

作为韶山学院的外援女教师,她发现自己在给予的同时,也在不断收获。学生们教会她用微信支付,带她逛本地市场,还耐心纠正她的中文发音。这种双向的交流,远比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来得珍贵。

文化碰撞的火花

当然,也不是没有困扰。艾米丽曾经很不理解,为什么学生总爱在课间给她递各种零食。直到有同事解释,这在中国是表达亲近的方式。后来她也学会了带着小点心去上课,学生们惊喜地称她“变成了中国通”。

最让艾米丽头疼的是期中教学评估。有学生写道:“希望老师能多讲一些应试技巧。”这可把她难住了。在她的教育理念里,文学欣赏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。那晚,她坐在办公室想了很久,终于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——在分析作品时,悄悄融入考试可能涉及的知识点。

这个金发碧眼的外籍女助教慢慢明白,教育不是非要争个对错,而是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找到平衡点。就像她既保持着英式下午茶的习惯,也爱上了中国的龙井茶。

黄昏时分,艾米丽常沿着校园的梧桐大道散步。看着叁叁两的学生们抱着书本走过,听着广播里传来的轻柔音乐,她会不自觉地微笑。这个湘西山区的学院,已经成了她的第二个家。

前几天,又有新生好奇地问:“老师,您为什么会选择来我们学校呢?”艾米丽指了指远处教室里还在讨论问题的学生们,轻声说:“因为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啊。”夕阳的余晖落在她的肩头,温暖而明亮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