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仓那里有站小巷的,太仓那条有站的小巷
太仓那条有站的小巷
那天下午,我偶然拐进太仓老城区一条特别的小巷。说它特别,是因为巷口立着个公交站牌,这在老巷子里可不常见。站牌被岁月磨得有些发白,上面“小巷站”叁个字却清晰可见。几个老人坐在站牌下的石凳上闲聊,看见我这个生面孔,只是随意瞥了一眼,又继续他们的话题。
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,右手边是家开了几十年的理发店。老师傅正在给一位大爷剃头,动作不紧不慢的。再往前,有个阿姨在自家门口摆了个小摊,卖着葱油饼,香气飘了半条巷子。她笑着说,这站牌可是巷子的“活地图”,很多人都是坐车到站,顺便来买她的饼。
巷子不宽,勉强能过一辆小汽车。两侧的墙壁爬满了青藤,有些墙皮已经斑驳脱落,露出里面的青砖。我注意到几乎每户门口都放着几盆花草,有的还养着画眉鸟,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。这种生活气息,是在高楼大厦里感受不到的。
走到巷子中段,我看见一个有趣的现象。几个年轻人站在站牌下等车,而旁边就有居民在晾衣服。公交车来了又走,带走了等车的人,留下巷子里继续过着平静的日子。这种现代交通与传统生活的交融,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多看几眼。
我试着想象这条小巷过去的样子。听住在巷尾的老先生说,这个站牌立在这里少说也有叁十年了。以前巷子外面还是农田,现在虽然周围建起了新小区,但这条巷子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模样。他说,站牌就像个老朋友,见证着巷子里家家户户的故事。
继续往里走,发现巷子深处有家老式杂货店。店门还是那种木质的,上面挂着布帘。店里卖的东西很杂,从针线到酱油,从糖果到灯泡,应有尽有。老板娘正和熟客聊着家常,说他们家店能开这么久,也多亏了巷口的站牌带来的人流。
站在巷尾回望,夕阳正好洒在青石板上。站牌在斜阳里拉出长长的影子,几个放学的孩子说笑着从站牌下走过。我想,这条小巷最动人的,不是它的古老,而是那种鲜活的生活质感。它不刻意保留什么,只是自然地存在着,就像那个站牌,既是指引,也是陪伴。
天色渐暗,我准备离开。经过站牌时,正好有公交车到站。车上下来几个下班的人,熟门熟路地拐进各自的家门。站牌静静地立在那里,像是这条巷子的守护者,日复一日,看着人们来来往往。这种平凡而真实的景象,反而让人印象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