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市品茶加惫工作室,芒市品茶微信订制工坊
这几天朋友圈里总能看到芒市新开的几家茶室照片,青瓦白墙的院子里摆着竹编茶席,冒着热气的建水紫陶壶旁边,总配着块手写茶牌。说来也巧,上周路过老城巷子时,恰好撞见芒市品茶加惫工作室的招牌,木匾右下角还刻着“微信订制”四个小字。
当传统茶艺遇上指尖时代
推开虚掩的斑驳木门,穿亚麻衫的茶艺师正在教客人用手机拍茶汤金圈。她边调整滤光边说:“现在连八十岁的陈叔都学会在微信看茶样了。”工作室墙角堆着牛皮纸包好的茶饼,每包都贴着专属二维码。听说有位广东客人凌晨叁点在芒市品茶微信订制工坊下单,第二天清晨就收到开茶视频——老师傅戴着白手套,用茶针撬普洱的模样,隔着屏幕都仿佛能闻到陈香。
穿堂风掠过天井的绿植,带来远处烤茶罐的噼啪声。我发现他们居然用不同颜色的丝带系茶包:墨绿代表古树生普,绛紫是二十年熟普,鹅黄则是当年春尖。“这样老客人在视频选茶时,看丝带就知大概。”茶艺师说话间,砂铫里的水正好泛起蟹眼泡。
茶香里的温度传递
坐在我斜对面的姑娘正在试蜜兰香单丛,她突然笑着把手机转向茶艺师:“您看,我妈说这茶汤颜色像她童年喝的工夫茶。”原来她在芒市品茶加惫工作室订了茶礼寄回潮州,现在正开着视频和家人隔空品茶。蒸汽袅袅升起时,我突然觉得这间工作室不像茶铺,倒像用茶香织成的联络站。
后院晒青的师傅撩起竹筛,漫不经心说了句妙语:“从前茶香不怕巷子深,如今茶香顺着网线跑。”他最近常接到外地订单,要求定制刻字的茶饼当婚庆回礼。有对新人甚至让他把初见时喝的月光白配方重现,说要在周年纪念时喝。芒市品茶微信订制工坊的玻璃柜里,就收着那张泛黄的毛笔配方单。
暮色染红瓦当时,茶艺师正在包最后一份茶样。她往箱子里塞了枚桂花书签:“客人说想要带秋意的茶,我顺便捎些院里的落桂。”无人机正从青石板上起飞,载着茶包掠过凤凰花树。那些曾经囿于地域的茶香,现在正沿着数字脉络,浸润更多人的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