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口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相近的标题:海口周边叁百元的感情故事
那天下着毛毛雨,我在白沙门公园的奶茶店躲雨,听见隔壁桌两个阿姨闲聊。穿花衬衫的那个摆摆手说:“现在哪还有什么真心哦,都是海口附近300块钱的爱情。”她说完自己先笑起来,露出镶金的门牙。
我咬着吸管愣住了。叁百块,在我们这儿也就是请吃两顿火锅的钱,怎么就和爱情划上等号了?这话听着刺耳,可细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劲。后来我留了心,发现生活中还真藏着不少“叁百块爱情”的影子。
夜市里的烟火气
海甸岛五西路的夜市,亮着暖黄色的灯。炒粉摊前,一对小年轻挤在塑料凳上分一碗清补凉。女孩舀起一勺椰奶,先递到男朋友嘴边。“慢点吃,别蹭衣服上。”男孩说着,用纸巾擦掉她额角的汗。那碗清补凉十二块,他们分着吃了半小时。
往前走两步,卖手机壳的摊位前,有个小伙子蹲在地上挑了半天。最后选了个印着椰子树的,边付款边打电话:“给你买了个新的,旧的那个都裂了……知道知道,没乱花钱,叁十块嘛。”挂掉电话时,他眼角堆起笑纹。这些细碎的瞬间,拼凑出的感情故事,比电影还真实。
原来感情不需要多昂贵的证明。可能就是一碗共享的甜品,一个惦记着换的手机壳,或者雨天里倾斜的伞。这些零碎的花销凑起来,大概真不超过叁百块,可那份心意,沉甸甸的。
老巷子里的修补铺
文明东路的骑楼底下,有个老师傅守着修鞋铺。我常看见他戴着老花镜,一针一线地缝补。有次问他生意怎么样,他指指墙上挂的价目表:“补鞋跟二十,换拉链十五。”最贵的是修包,五十块封顶。
“现在年轻人东西坏了就扔,谁还修啊。”我随口说。
老师傅摇摇头:“你不懂,来我这儿的都是老客人。”他拿起一只磨偏了跟的女士皮鞋,“这双鞋的主人每个月都来,住附近。她说穿惯了,舍不得扔。”他顿了顿,“她丈夫每次都会陪着来,就在旁边等着。”
我忽然明白了。这修补的不是鞋,是日子。五十块的修补费,撑起了无数个相伴走过的清晨黄昏。这样的感情故事,早就超过了价格本身。
海口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子,老师傅继续低头忙活。那些被修补好的物件,继续陪着主人走过长堤路,走过钟楼,走过海甸溪。它们见证的感情,哪有标价呢?
就像我邻居陈姐,每周都会给阳台的叁角梅浇水。那盆花是她老公很多年前在花卉市场买的,花了八十块。现在她老公跑运输常年在外,花却越长越旺。“看见花开,就觉得日子有盼头。”陈姐这么说的时候,正把晒好的鱼干收进来,准备晚上煲粥。
叁百块能做什么?或许能买条裙子,吃顿海鲜,加半箱油。但更多的时候,它流动在生活缝隙里——是生病时的一碗热粥,是吵架后的一个拥抱,是深夜加班时亮着的那盏灯。
雨停了,我走出奶茶店。夕阳把云层染成橘红色,几个中学生骑着单车笑闹着掠过。我想起刚才阿姨那句话,忽然觉得,“海口附近300块钱的爱情”这个说法,或许说反了。真情从来不在价格标签上,它在每一个愿意为你花叁百块、叁十块,甚至叁块钱的瞬间里。这些瞬间堆积起来,就成了谁也拆不散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