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江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有相似别称的建筑
在丽江大学城附近溜达,你总能从学生嘴里听到一个特别的称呼——炮楼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见这名字时我愣了半晌,还以为是军事遗址,结果抬头一看,眼前分明是几幢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出租公寓。
灰扑扑的外墙,密密麻麻的窗户,阳台上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,像挂着万国旗。这些楼栋紧紧挨着,间距近得相邻住户能隔窗递酱油。要说特点,大概就是租金便宜、生活便利,下楼走两步就是小吃街,难怪成了学生租房的聚集地。
绰号背后的故事
坐在奶茶店和几个同学闲聊,终于搞明白这个称呼的来历。原来这些楼刚建成时外墙搭满脚手架,有学长开玩笑说像军事堡垒的射击孔,不知怎么传着传着就成了“炮楼”。这绰号带着学生特有的幽默感,既形象又戏谑,很快在校园里流传开来。
更让我惊讶的是,往东走两个路口,还有片被称为“碉堡”的旧居民区。那是上世纪末建的职工宿舍,方方正正的造型,小窗户嵌在厚实的墙壁里,确实透着些堡垒的气质。两家快递小哥在路口闲聊时说:“送快递到碉堡区最费劲,楼牌号像密码似的。”看来这些民间称呼比正式地址更有生命力。
这些别称悄悄勾勒出大学城周边的另一种地图。新生问路时,学长会指着远处说:“看到那排炮楼没?复印店在它后面。”外卖订单备注栏里,经常能看到“放炮楼门口第叁家麻辣烫摊”这样的提示。这些称呼就像暗号,把在这里生活过的人联结成特别的群体。
站在天桥上看夕阳下的“炮楼”,窗玻璃反射着暖橙色的光。某个窗口飘出炒菜的香气,另一个窗口传来吉他声。这些被戏称为炮楼的建筑,其实装着最平凡的生活——赶论文的夜晚,朋友聚餐的欢笑,还有那些对于未来的迷茫与憧憬。
或许再过些年,当这些学生走向天南地北,提起“炮楼”时依然会心一笑。那是青春记忆里的坐标,藏着只有同窗才懂的默契。而这片街区的新旧建筑,就这样在代代学生的口耳相传中,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