叁河耍女娃,叁河姑娘游玩记
提起叁河古镇,人们总会想到白墙黛瓦和青石板路,不过今天咱们聊点不一样的——叁河耍女娃。这可不是字面意思,说的是叁河姑娘们周末结伴游玩的有趣事儿。上周末我恰好碰上几个当地姑娘,跟着她们体验了一把地道的叁河式休闲。
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,姑娘们已经聚在老街口的豆浆摊前。“老板,叁碗咸豆浆加糍粑!”扎着麻花辫的小梅熟门熟路地点单。她们穿着轻便的棉麻衣衫,帆布鞋踩在湿润的石板上悄无声息。老板娘边舀豆浆边搭话:“又去捞河虾?昨个儿王婶她们捞了半筐呢。”
河边的欢声笑语
沿着斑驳的码头台阶往下走,姑娘们变戏法似的从背包里掏出小网兜。穿碎花裙的燕子蹲在河埠头,专注地盯着水面:“别出声!我刚看见虾须了。”河水清凌凌的,倒映着岸边的老槐树。小梅灵活地翻开石块,突然轻呼:“快拿竹篓来!”原来底下藏着好几只透明的小虾。
梳着丸子头的晓云坐在石阶上,边整理网兜边说:“现在游客都爱去新开发的商业街,其实这些老河岸才有意思。”她告诉我,小时候常跟着奶奶来河边洗菜,那些蹲在青石板上说笑的场景,成了她最温暖的记忆。说着说着,她轻轻哼起了当地童谣,调子像河水般婉转。
太阳渐渐升高,她们转战到古戏台前的茶棚。老板熟稔地端来菊花茶和菱角:“老规矩,记账上?”姑娘们围坐在竹椅上,边剥菱角边聊着家长里短。晓云说起下周要参加民歌比赛,忍不住清唱了两句,邻桌的老人家跟着打起拍子。
老街里的新发现
午后她们拐进深巷,在一家不起眼的绣品店前停下。木门上的铜铃铛叮当作响,店里挂着各式香囊。头发花白的店主正在教徒弟针法,见她们进来便笑:“又来偷师啊?”燕子凑到绣架前仔细端详:“这个双面绣的针法好像和上次不一样?”
老人得意地展示新创的“水波针”,姑娘们立刻围上去讨教。小梅试着在布片上绣了几针,歪歪扭扭的线迹惹得大家直笑。最后每人买了新出的荷花香囊,说要挂在衣柜里。走出店门时,晓云回头看了眼:“这些老手艺,说不定哪天就真成绝响了。”
穿过晾着蓝印花布的巷子,她们在祖宅的庭院里歇脚。燕子的曾祖母正在翻晒梅干菜,见到这群姑娘便招呼尝新腌的糖蒜。百年桂花树投下细碎的影子,八仙桌上摆着粗陶茶具。九十一岁的老人坐在藤椅里,慢悠悠讲起抗战时期如何在院里藏粮食的故事。
夕阳西下时,我们爬到望湖阁二楼。整座古镇笼罩在金色的余晖里,炊烟袅袅升起。姑娘们趴在木栏杆上,安静地看着运河里往返的货船。远处传来断续的琵琶声,应该是哪家客栈在表演评弹。小梅忽然指着对岸:“看,白鹭回来了。”成群的白鹭掠过水面,翅膀染成了暖橙色。
暮色渐浓,我们顺着灯笼照亮的小巷往回走。路过茶食铺时,她们买了刚出锅的梅花糕,用油纸包着边走边吃。暖黄的光晕从木格窗里透出来,裁缝店的脚踏缝纫机还在嗒嗒作响。这样的叁河姑娘游玩记,或许明天还会继续,只是故事里的主角会换成另一群爱上这座古镇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