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溪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贵溪男子钟情的老街巷
贵溪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这事儿得从老张头每天下午雷打不动的行程说起。你问他去哪儿?他准眯着眼,拎着半壶米酒,晃晃悠悠往青石板路深处走。那巷子窄得两人并肩都嫌挤,墙头探出些不知名的藤蔓,夏天遮阴,冬天留影,倒是别有一番味道。
要说这巷子有什么特别,还真说不上来。没有霓虹招牌,没有网红奶茶,连路灯都是老式黄灯泡,晚上晕开一团暖光。可就是这么个地方,成了不少爷们儿的“根据地”。老钱家的剃头铺子开了叁十年,木头椅子坐得油光发亮;拐角修鞋的老李总爱在干活时放段赣剧,咿咿呀呀的唱腔混着锤子敲打声,居然莫名和谐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傍晚时分最是热闹。下班回家的男人们不急着上楼,先在巷口老王摊前站会儿。“来根烟?”这话不是真让烟,是打招呼。点上火,聊聊今天厂里的事,说说孩子期末成绩,烟雾袅袅里,疲惫好像也跟着散了。女人们也懂,从不在这时候催他们回家——这半小时的闲逛,抵得过回家躺两小时。
巷子深处那家打铁铺子早就不打铁了,改成个小茶馆。奇怪的是,年轻人不爱来,倒是五六十岁的汉子们常聚在这儿。他们不要什么龙井普洱,就喝本地的土茶,味道冲,但解乏。有时下盘棋,有时啥也不干,就看着巷子里人来人往。问他们图啥?刘师傅咧嘴一笑:“在这儿坐着,踏实。”
这种踏实感,大概就是贵溪男子钟情的老街巷的原因吧。现代化建设了这么多年,高楼一栋栋起来,可男人们还是念旧,念这条走了半辈子的路。新城的马路又宽又平,走着反而不得劲;不如这坑洼的青石板,哪块松了,哪块有裂缝,闭着眼睛都清楚。
记得有回巷子要改造,消息传出来,平时不爱说话的男人们都急了。不是反对改造,是怕把味道改没了。后来施工队进场,大家天天去“监工”,再叁叮嘱:墙面的青砖别全换,老窗棂得留着,那棵歪脖子树更不能动。施工的小伙子不解:“叔,这树都长歪了,碍事啊!”老陈眼睛一瞪:“你懂啥?我年轻时在这树下等媳妇,现在孙子都会打酱油了!”
如今巷子修好了,保留了原来的模样,只是加固了路面,清理了排水。男人们更爱来了,仿佛守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。其实他们守着的,不只是这条物理意义上的巷子,更是一段共同的记忆,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。在这里,他们不必是某人的父亲、丈夫或儿子,就只是自己——那个曾经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的少年,那个第一次约女孩看电影紧张到同手同脚的青年,那个现在可以坦然接受白发和皱纹的中年人。
夕阳西下,又见叁叁两两的身影出现在巷口。他们或许不说话,只是慢慢走着,偶尔停下来看看墙角的猫,或者和老邻居点点头。这份默契,这份自在,大概就是贵溪男人偏爱这条小巷子最朴素的理由。而这条贵溪男子钟情的老街巷,还会继续承载更多平凡却珍贵的故事,在岁月里静静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