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玉品茶教室工作坊,昆玉茶艺学习课堂
昆玉品茶教室工作坊的玻璃壶里,叶片缓缓舒展,像刚睡醒的懒腰。坐在我对面的李老师轻轻推过来一只白瓷杯:“先别急着喝,闻闻看。”我捧着杯子,一股清甜的豆香钻进鼻腔,这和我平时用大茶杯泡的味道完全不一样。
来这里之前,我觉得喝茶嘛,抓把茶叶倒上热水就完事了。可才上了两节课,这个想法就被彻底颠覆了。原来水温这么讲究——绿茶要用80度左右的水,要是用沸水,就把嫩芽烫坏了;红茶和乌龙茶反而需要滚烫的水,才能激发出它们的香气。
从茶杯到茶席
在昆玉茶艺学习课堂,我慢慢学会了什么是“茶席”。不是随便摆几个杯子就行,主泡器、公道杯、品茗杯各有各的位置,就像厨房里的锅碗瓢盆,乱不得。第一次布置茶席时,我把茶漏放在了左边,李老师笑着帮我调整到右边:“这样你右手拿壶,左手顺手就能拿到茶漏,动作才连贯。”
这些小细节让我突然明白,茶艺不是故作高深,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。就像炒菜要知道先放什么后放什么,泡茶也要遵循自然的节奏。
最让我着迷的是看老师泡功夫茶。她那把紫砂壶在手中起落,动作行云流水。烫壶、置茶、冲泡、刮沫、分杯,每个步骤都从容不迫。“茶不急,”她常说,“你急,茶就急了。”这话听着玄,但试了几次后发现真是这样——心浮气躁时泡的茶,味道确实会差几分。
在昆玉品茶教室工作坊,我结识了各行各业的茶友。有退休的工程师,每次来都带着小本子认真记笔记;有年轻的程序员,说泡茶能让他从代码中抽离片刻;还有带着孩子来的妈妈,让孩子在茶香中学会安静。我们围坐在茶桌旁,不需要刻意找话题,光是品着同一泡茶,偶尔交流两句感受,就觉得很惬意。
记得第叁次课,我们品尝了叁种不同产地的龙井。梅家坞的醇厚,狮峰的鲜爽,西湖的清淡,原来同一个品种能有如此不同的个性。李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细细感受:“喝茶不是考试,不用非要说出个一二叁。重要的是你的舌头记住了这个味道。”
现在,我已经养成了每天认真泡一壶茶的习惯。虽然动作还不太熟练,但至少知道了什么样的水温适合什么茶,也慢慢能分辨出好茶和普通茶的区别。周末偶尔会约上课认识的茶友一起喝茶,我们戏称这是“课后复习”。
茶确实很奇妙,它不只是解渴的饮品。在昆玉茶艺学习课堂的这段时光,让我学会了在忙碌生活中留出一段专属自己的时间。当专注于手中的茶壶时,外界的喧嚣似乎都暂时远去了。这种体验,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