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顶山喝茶上课群,平顶山茶道学习交流圈
平顶山喝茶上课群最近可真是热闹,老张刚在群里发了张白瓷盖碗的照片,青绿的叶底在水中舒展,立马炸出十几条消息。有人问这是不是本地尧山的野茶,也有人约着周末去茶城淘宝贝。这个群说起来挺有意思,名字叫“上课”,其实没那么严肃,就是大伙儿一块儿学学茶、喝喝茶。
记得头回参加线下活动是在老城区的茶社,十来个人围坐在长桌旁,李姐正不紧不慢地温壶烫杯。她是我们这群人里资历最老的,泡茶时总爱讲些门道。“咱们平顶山人啊,过去喝茉莉花茶的多,用大玻璃杯一冲就是一天。现在慢慢知道岩茶、普洱了,可怎么泡才不出涩味,怎么品得出山场气息,这里头学问大着呢。”
从柴米油盐到琴棋书画
说来也怪,同样是那几片叶子,不同人泡出来的味道天差地别。小王第一次来时手忙脚乱,水温没控好,把明前龙井闷出了熟汤气。现在他成了群里最积极的,上周还特意跑去信阳毛尖产地住了一礼拜。回来就在平顶山茶道学习交流圈里分享见闻,说看茶农炒茶时才发现,原来手上的温度这么重要。
我们在老李家喝茶时遇见过一位很有意思的杨老师。他退休前是地理老师,现在研究起茶叶产地和地质关系,说起我们河南的“信阳毛尖”和福建的“正山小种”,就像在讲两幅不同的山水画卷。那天他带来两泡茶,一泡是高山乌龙,一泡是平地乌龙,让我们对比着喝。还真是,高山的茶汤更细腻,带着某种清冽感,就像我们尧山清晨的空气。
这个平顶山喝茶上课群最让人舒服的,就是没人摆专家架子。记得有回讨论该不该洗茶,刚入门的刘姐觉得洗茶卫生,做茶艺师的小陈却说好茶的第一泡最是精华。争到后来大家笑了——其实两种说法都有道理,看你喝的是什么茶,用什么心境去喝。就像咱们石人山的野泉水和市售矿泉水,泡同一款茶就是两个味儿。
慢慢地,这个群成了我们生活里很特别的一块地方。前几天降温,群里都在聊适合冬天煮着喝的老白茶。建材店的赵哥贡献出他的粗陶炉子,幼儿园林老师带来了广西的陈皮。咕嘟咕嘟煮上一壶,整个屋子都飘着药香和甜香,有人说起小时候爷爷的搪瓷缸,有人聊起最近读的半本书。
前两天群里新来的姑娘问,要不要置办套贵点的紫砂壶。李姐回了段语音:“器具固然重要,但最金贵的是你愿意静下来的这颗心。我见过用盖碗泡出神韵的,也见过用万元壶泡出糟蹋茶的。”这话让人琢磨了好久,好像我们聚在这里,不只是学怎么喝茶,更是学着把日子过得踏实些。
转眼这个平顶山茶道学习交流圈成立快两年了。从最初叁五个人发展到现在百来号人,茶桌上见过的故事比茶谱还丰富。开理发店的小冯学会了区分岩茶的焙火程度,当程序员的小顾居然迷上了宋代点茶。那些茶香里飘着的,不只是茶叶的味道,还有咱们平顶山人的烟火日常。
昨儿个群里在商量开春去茶园的事,有人说知道鲁山那边有片不错的茶山。我想着,等清明前后,带上自己烘的茶点,和这群因茶结缘的朋友们,在山里边采茶边聊天,应该会很惬意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