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。贺州有个初中生,花了整整八百块钱,就为了打一通叁小时的电话。八百块啊,对一个孩子来说,得攒多久的零花钱?这电话那头,究竟是谁,又说了些什么,能让孩子觉得这钱花得值?
我头回听说时,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,这孩子是不是遇上诈骗了?现在的骗术五花八门,专挑心思单纯的学生下手。可转念一想,万一不是呢?万一这通电话,对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呢?
一笔不寻常的“投资”
咱们试着算算这笔账。八百元,可能是他一个学期甚至更久的零用钱总和。能让他下这么大“血本”的,肯定不是寻常的闲聊。会不会是远在他乡、很久没见的父母?或者,是他心里特别在意,却又不敢在日常轻易表露心声的某个人?这通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,更像是一场情感的豪赌,赌的是电话那头的回应,能填补内心某块巨大的空白。
我认识一个亲戚家的孩子,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他平时挺沉默的。有一次,他为了和爸妈视频,偷偷用光了家里无线网的所有流量,被说了几句,他低着头,小声嘟囔:“我就想看看他们。”那一瞬间,你就明白了,有些在我们看来“不值”的花费,在他们心里,重若千钧。
所以,这个贺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件,或许不能简单地用“浪费”或者“被骗”来定性。它更像一个信号,提醒着我们,孩子们的情感世界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沉。
当然,这事儿也给我们做家长、做长辈的提了个醒。咱们平时是不是光顾着问“作业写完了没?”“考试考了多少分?”,却忘了问一句“今天开心吗?”“有没有什么事想跟我聊聊?”。如果孩子的心事,能在家门口就说出来,他又何必冒着被责备的风险,去寻求那昂贵的、远方的慰藉呢?
沟通的渠道,有时候就像水管,家里的这一头堵住了,水总会想办法从别的缝隙里流出去。那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,或许就是水找到的一条特别昂贵的“缝隙”。
说起来,现在的孩子压力真是不小。学校的课业,同龄人之间的相处,还有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期望,都沉甸甸地压在他们还嫌稚嫩的肩膀上。他们需要一个出口,一个能静静倾听,不加指责的地方。如果这个出口不在身边,他们就只能自己去寻找,哪怕代价高昂。
这件事,归根结底,不是一个对于钱的故事,而是一个对于“需要”的故事。那个贺州的孩子,需要的不是一顿说教,而是一份能被理解、被看见的温暖。下一次,当我们又想责怪孩子某个“荒唐”的举动时,或许可以先停一停,试着问一句:“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处?”也许,一句温和的询问,就能避免下一个“八百元电话”的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