溧阳海选场子,溧阳精选活动现场与安排
这两天朋友圈都被刷屏了,大家都在聊溧阳海选场子的事儿。说真的,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挺纳闷,溧阳这地方向来安静,怎么突然搞出这么大动静?直到昨天亲自去转了一圈,才算弄明白这里面是怎么回事。
活动现场设在城东新开发的文创园区里,远远就能看见亮蓝色的指示牌。早上九点不到,门口已经排起弯弯曲曲的长队。有拎着乐器盒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,也有穿着练功服的中年人,大家都时不时踮脚往前张望,脸上既紧张又期待。
精心设计的选拔流程
走进场内才发现,组委会把空间划分成了叁个区域。候场区摆着临时租来的蓝色塑料椅,志愿者挨个发放号码牌;初选区搭了五个简易隔间,每位选手只有叁分钟展示时间;复选区则设在最里面,配备了专业音响设备。这样的安排让整个选拔过程像流水线一样顺畅,虽然人多,但一点不乱。
我注意到有个穿红色连衣裙的姑娘,抱着吉他在角落里反复练习同一段旋律。她手指拨弦的力度时轻时重,嘴里还默默数着拍子。后来聊天才知道,她为了这次溧阳精选活动,特意把在外地的工作辞了,就为能安心准备两个月。“我们这种小地方,难得有这么正规的选拔,”她说话时眼睛一直闪着光,“不管选不选得上,都得来试试。”
评委席设在前排,坐着叁位老师模样的人。他们评分时有个细节挺有意思——每当遇到表现突出的选手,不会立即打分,而是先交头接耳讨论几句。有次有个男孩唱完歌,中间那位戴眼镜的评委甚至让他再清唱一段,说要听听他未经修饰的音色。
转到后台时,正好看见工作人员在调整灯光角度。有个系着腰包的大哥边调对讲机边说:“西区选手通道再加两个指引牌,有人走错了。”他们显然对这类活动很有经验,每个环节都考虑得很周到。溧阳海选场子能办得这么专业,这些幕后工作者功不可没。
在场馆转角遇到个熟人,他带着女儿来参加舞蹈选拔。“本来以为就是走个过场,”他擦着汗说,“没想到规格这么高,连休息室都准备了水果点心。”小姑娘躲在父亲身后,裙摆上的亮片随着她轻轻跺脚的动作闪闪发亮。
临近中午,阳光透过高窗洒进室内,在抛光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斑。志愿者开始轮流换班吃饭,但他们总是匆匆扒几口就回到岗位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边啃面包边核对名单,生怕漏叫了哪个选手的号码。
我发现每个离场的选手,无论表现如何,都会收到个小礼袋。打开看是瓶装水和印着活动濒辞驳辞的纪念徽章,这个暖心的小举动,让落选的选手也能带着些许安慰离开。溧阳精选活动的这些细节处理,确实能看出主办方的用心。
随着下午比赛的推进,场馆里的气氛愈发紧张。有个中年选手表演传统戏曲时,声音洪亮得让后台的人都停下脚步聆听。当他唱到高音部分,候场区突然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艺术感染力镇住了。
转眼快到闭幕时间,工作人员开始整理设备。墙上贴的日程表被卷起一角,地上散落着几张乐谱。虽然活动即将结束,但很多人还聚在门口交换联系方式,约定以后要继续切磋。这种因活动产生的联结,或许比比赛结果更有意义。
离开时回头望去,夕阳正好落在场馆的玻璃幕墙上。今天在这里发生的故事,明天可能会变成参赛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。而溧阳这座小城,也因为这些文化活动的点缀,正悄悄焕发新的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