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邮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高邮中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
这几天,我们这个小县城最热的话题,大概就是那个“高邮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”了。说实在的,刚在家长群里看到这个消息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:这孩子可真有钱,也真能聊啊!五百块,够我家那个臭小子买多少本漫画书了?
仔细一打听,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。电话的另一头,不是同学,不是网友,而是他远在千里之外、一年只能见上一面的爸妈。这孩子叫小斌,是我邻居家的侄儿,平时跟着爷爷奶奶过。他爸妈在广东的工厂里打工,春节回来一次,暑假有时能回来,有时不能。
那通不寻常的电话
那叁个小时,到底聊了些什么?后来从小斌奶奶断断续续的念叨里,我大概拼凑出了一些片段。开头无非是“吃了没”、“考试怎么样”这些家常话。但聊着聊着,味道就变了。孩子从书包的拉链坏了,说到上周体育课摔了一跤;从班里哪个同学又买了新球鞋,说到昨晚梦见爸妈回来了。电话那头,妈妈一直在应着,声音有点哽咽。
最让我心里一颤的细节是,小斌奶奶说,这孩子是攥着那张攒了快一年的五百块钱,跑到镇上的公用电话亭打的。他说用家里的电话打长途,太贵了。而这五百块,原本是他想买一辆心心念念的山地车的。用叁个小时的通话,换一辆无法到手的自行车,这笔账在孩子心里,到底是怎么算的?
我们大人总是在算经济账,一分钟长途电话费多少钱,一顿饭多少钱。可孩子心里的那本账,算的完全是另一样东西——陪伴。对他们来说,爸妈的声音,可能就是最“奢侈”的消费。这种“高邮中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”的行为,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,但对孩子而言,或许只是一次用全部“积蓄”去兑换一点点温情的本能。
挂了电话之后呢?小斌的妈妈在电话里哭了好几回,据说正在跟厂里商量,看能不能提前请个假回来看看。而小斌,好像把心里憋了许久的话都倒了出去,那几天看起来轻松了不少,虽然山地车的梦想又远了一些。
这事在我们这片老小区传开后,不少邻居都开始留心身边那些“小斌”。李婶给她孙子买了部手机,说以后想爸妈了就视频,话费她来出;开小卖部的老王,在店门口贴了张纸,写着“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,一律半价”。
有时候我在想,像“高邮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”这样的事,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话费故事。它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这个小城里,成千上万个相似家庭的无奈与牵挂。那些被留在老家的孩子,和那些在外奔波的大人,感情该怎么安放,思念该如何衡量?
钱花了可以再攒,车没了可以以后再买。但有些话,在那个特定的年纪,憋久了,可能就再也不想说了。那叁个小时的滔滔不绝,那五百块钱的重量,大概就是一个少年对亲情最直白、最笨拙,也最真诚的定价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