廊坊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廊坊火车站后街小巷名称
每次有朋友问起廊坊火车站后面那条小巷子叫什么,我都得愣一下。说实话,这条巷子就像个没有名字的老朋友,天天见面,却从没人正式介绍过。它就在出站口往右一拐的地方,紧挨着火车站的背影,和前面气派的广场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巷子不宽,刚够两辆叁轮车错身。地面是那种老式的水泥地,常年被雨水和脚步磨得发亮。走在里面,火车轮子的轰隆声突然就远了,代替的是各种生活里的响动——小吃摊滋啦的油爆声,小旅馆老板娘招呼客人的方言,还有自行车铃铛清脆的叮当声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早上七八点,巷子最是热闹。蒸包子的白雾从早点铺子里漫出来,混着炸油条的香气,把整条巷子熏得暖烘烘的。有个卖煎饼的大姐,在这儿摆了十几年摊,她做的煎饼,面糊摊得匀,薄脆是自己炸的,咬下去咔嚓一声,特别带劲。我问过她知不知这巷子叫啥名,她一边利落地翻着煎饼一边笑:“谁记那个?反正说火车站后头,大家都找得到。”
再往里走,是些家庭旅馆。招牌都不大,字迹有些褪色了。老板娘们通常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,看见拖着行李箱的人就会问一句:“住店吗?有热水。”这些旅馆条件简单,但便宜实惠,很多临时转车的人会选择在这里歇个脚。二楼阳台晾着的衣服在风里飘着,给这条巷子添了不少生活的味道。
下午叁四点钟,热闹劲儿过去了,巷子会安静一阵子。这时候你能看见些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,摇着蒲扇,看着来往的人发呆。阳光从两边楼房的缝隙里漏下来,在坑洼的地面上画出明明暗暗的光斑。偶尔有猫从墙角溜过去,悄无声息的。
让我想想,这条巷子到底有没有名字呢?查过地图,显示的是“站后街”,但当地人很少这么叫。大家说起来,都是“火车站后面那条小巷子”,对方就明白了。这种约定俗成的称呼,比正式的名字更有生命力。
傍晚时分,巷子又活泛起来。下班的人匆匆穿过,小吃摊的灯一盏盏亮起来,炒菜的香味开始在空气里飘荡。那家开了多年的小卖部会把商品摆到门外边——矿泉水、泡面、花生瓜子,都是赶火车的人常买的东西。老板是个话不多的中年男人,你买东西他就嗯一声,找完钱又坐回自己的小板凳上看电视。
这条巷子没什么特别的景致,甚至可以说有些杂乱。电线在空中交错纵横,墙角的青苔生了又褪,褪了又生。但它有种真实的温度,是那种不加修饰的生活本身。在这里,你能看到最普通的市井模样,人们为生计忙碌,也为一点点小确幸开心——比如一碗热汤,一个熟悉的招呼,或者只是傍晚收摊时数着一天收入的满足。
其实想想,这样的巷子在每个城市火车站附近都有。它们像是正式场合后面的一处休息室,不那么规整,却让人放松。没有华丽的装饰,却提供了最实在的方便。对于匆匆过往的旅客来说,这条巷子可能只是模糊的记忆碎片;但对于每天在这里营生的人们,它就是全部的生活舞台。
下次你再从廊坊火车站出来,不妨也去后面那条小巷子走走。不用刻意找它的名字,只管感受那里的气息——刚下火车的人脸上的疲惫与期待,小吃摊上升起的人间烟火,还有那种混杂着各种声音和气味的、活生生的热闹。这条没有响亮名字的巷子,用它自己的方式,默默承载着许多人的来去与停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