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源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经历
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我们小区张阿姨家的孩子小磊,上周愣是抱着手机打了叁小时电话,话费直接扣了五百块。张阿姨收到账单时手都在抖,反复确认了好几遍才敢相信——这可不是什么国际长途,就是普普通通的市内通话。
小磊在万源中学读初二,平时挺文静的孩子。那天他躲在房间里写作业,突然接到同学打来的讨论数学题的电话。两个孩子从最后一道几何证明题开始聊,不知怎么就说起了篮球赛,接着又转到新出的游戏皮肤,后来连食堂阿姨最近手抖不抖都聊了个遍。等小磊觉得脖子发酸放下手机,通话记录上明晃晃显示着“180分钟”。
电话背后的故事
你可能会想,现在不都用微信语音吗?但小磊那个同学家里管得严,智能手机晚上要上交,只有老人机留着应急。两个孩子平时在学校聊得投缘,这一通上话就像开了闸的洪水,根本停不下来。小磊后来红着眼睛说:“我就感觉刚说了会儿话,怎么叁个钟头就没了...”
张阿姨拿着账单去营业厅,工作人员调出记录也直摇头。原来小磊的手机套餐里只包含100分钟通话,超出的部分按每分钟一块五收费,再加上某些时段有附加费,东加西凑就成了这个数。营业厅的小姑娘小声嘀咕:“我一个月电话费都没超过五十...”
这事儿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。李叔叔立马检查了自家孩子的手机套餐,王妈妈赶紧给孩子的手机设置了通话时长提醒。大家都说,现在习惯了微信免费通话,都快忘记电话是要按分钟计费的了。
小磊主动提出要用压岁钱来付这笔话费,张阿姨终究没忍心。不过她和孩子达成了一个协议——以后学习讨论改用视频会议软件,既能看到题目又能共享屏幕,关键是免费。至于聊天谈心,还是约在操场边上面对面说更实在。
隔壁陈老师听说后,在班会上和同学们算了一笔账:五百块能买一百斤大米,够一个家庭吃两个月;能交半年的水电费;要是捐给山区孩子,够买二十本课外书。同学们听着听着都安静了,几个经常煲电话粥的孩子悄悄低下了头。
现在小磊和那个同学还是经常一起学习,不过他们学会了提前约好讨论重点,控制在半小时内完成。有时候作业不多,他们就约着去体育馆后面那片草坪,一边荡秋千一边说悄悄话。小磊说,其实这样说话比捧着手机舒服多了,至少脖子不酸。
上周末我看见两个孩子坐在小区长椅上,脑袋凑在一起看一本漫画书,笑得前仰后合。阳光透过香樟树叶洒在他们身上,那画面比什么昂贵的通话都珍贵。
自从那次万源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事件后,整个小区的家长都多了个心眼。不过说来也怪,最近傍晚在小区里玩耍的孩子明显多了起来,那些曾经抱着手机不放的孩子们,现在更愿意约着在楼下打羽毛球了。或许有些教训,换个角度看也是好事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