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溪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兰溪男人偏爱的小巷
石板路与栀子香
要说兰溪男人最喜欢待的地方,不是新盖的购物中心,也不是江边新修的景观步道,反倒是那些藏在老城区里,弯弯绕绕的小巷子。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,你问十个兰溪男人,大概有九个会跟你提起那些巷子。这些巷子啊,窄的地方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着身子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油光水滑,墙角总探出几丛绿茸茸的苔藓。
我有个发小,叫建军,典型的兰溪男人。每次从外地打工回来,放下行李第一件事不是回家,而是拐进那条叫“柳家巷”的弄堂。他说,一走进巷口,闻到那股子混着老墙泥灰和谁家飘出的饭菜香,这心才算真的落定了。有一回我问他,这破巷子有啥魔力?他挠挠头,想了半天才憋出一句:“在这里,喘气都顺当。”
是啊,这些小巷子对兰溪男人来说,就是个能顺畅喘气的地方。白天在外头为生活奔波,看人脸色,只有钻回这巷子里,才能做回真正的自己。巷口老樟树下的石凳子,永远是那几个老棋友的战场,楚河汉界杀得噼啪响,偶尔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,没过几分钟又递起了烟。
巷子里的老手艺
再往深处走,剃头师傅老陈的铺子总是热热闹闹。他那把推子用了二十年,手法熟得很,闭着眼睛都能给老街坊理出个利落发型。老主顾往椅子上一坐,根本不用开口,老陈就知道他想要啥样。剃完头刮个脸,热毛巾往脸上一敷,那舒坦劲儿,是外面时髦发廊给不了的。
对了,巷子中段还有个补鞋摊,老周守了叁十多年。他补鞋不光用胶水,线缝得密实,还会根据每个人走路的习惯,在鞋底做些不起眼的小改动。他说:“每个人的脚都不一样,走路姿势也不同,补鞋不能光补破的地方,得顺着人的劲儿来。”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说鞋,细琢磨,又好像在说别的什么。
每到傍晚,巷子就活泛起来了。这家炒个辣椒,那家炖个肉,香味在窄窄的巷子里混在一起,分不清谁家的。男人下班回来,自行车铃叮铃铃一响,巷子这头喊一句“老李回来啦”,那头应一声“刚到家”,简单两句话,一天的疲累好像就消了一半。
说不清道不明的偏爱
你说这些巷子破旧吗?确实不新了。墙皮有些剥落,电线在头顶纵横交错,雨天走路还得小心积水。可兰溪男人就是偏爱这地方,这种偏爱说不清道不明,像是长在骨子里的。可能因为这些巷子见证了他们太多故事——小时候在这里踢球打碎过谁家玻璃,青春懵懂时第一次约女孩在巷口忐忑等待,成家后每天从这头走到那头,柴米油盐,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来了。
现在城市发展快,听说有些巷子可能要拆了改建。建军他们几个老邻居偶尔聚在一起喝酒,总会说起这事。没人说得清这些老巷子到底哪里好,可谁都舍不得。也许舍不得的不是那些老房子、石板路,而是那种踏实的、不用多说话也有人懂你的感觉。
夜深了,巷子安静下来,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还亮着。偶尔有晚归的人脚步声由远及近,又慢慢消失在巷子深处。这些巷子就像兰溪男人的另一个家,不华丽,不张扬,却装得下所有的疲惫和心事。明天太阳升起时,他们又会从这里出发,去面对外面的世界,但心里知道,总有个地方可以回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