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丘学院外援女,邻近高校外援女生
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,前两天和几个老同学聚餐,聊起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新鲜事。有个在任丘学院教书的朋友突然压低声音:“你们听说过外援女的事儿吗?”桌上顿时静了下来,大家都竖起了耳朵。
其实所谓“外援女”,并不是什么神秘组织。说白了就是有些学生觉得本校课程不够劲儿,或是想多认识些人,就跑去找邻近高校的课堂旁听。我那个教师朋友说,他们学校有个女生特别出名,几乎成了任丘学院外援女的典型代表。
跨校听课的那些事儿
这姑娘是旁边经贸大学的,却总往任丘学院跑。开始大家都纳闷,后来才知道她是学设计的,可偏偏对任丘的特色课程——传统工艺美术着了迷。每周叁下午,她准时报到,坐在教室最后一排,笔记本记得比谁都认真。
你说这事儿怪不怪?自己学校的课不上,跑别人那儿去蹭课。可仔细想想,这不正是现在大学生越来越聪明的表现吗?懂得利用资源,知道自己要什么。我朋友说,他们班上有好几个这样的外援学生,有的甚至比本专业的还用功。
想想也是,大学围墙早就该推倒了。知识嘛,本来就是相通的。你在自己学校学不到的东西,别处说不定正有人倾囊相授。这种跨校学习的风气,倒是给沉闷的校园带来了不少活力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事儿也不是那么简单。有一次我朋友就遇到个尴尬事——期末考试时,那个经常来听课的邻近高校外援女生居然也想来参加。这可就触及红线了,毕竟学分这事儿,还是得按规矩来。
后来他们想了个折中的办法,让这些外援学生可以交作业、参加小组讨论,甚至可以在课堂上发言,就是不能参加正式考试。这么一来,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肃性,又给了这些好学的人机会。
说实话,我挺佩服这些学生的。大热天的,骑个共享单车跨越大半个城市,就为了听两节课。这种求知欲,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实在难得。有时候我在想,要是我们当年也有这种机会,会不会也这么积极?
现在这两个学校之间,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。任丘学院的讲座海报会特意贴到邻近高校的公告栏,对方有好的活动也会发通知过来。这种良性互动,受益的终究是学生们。
当然了,也不是所有老师都喜欢这种情况。有的教授就觉得课堂秩序被打乱了,点名的时候总得多问一句“你是哪个班的”。但大多数老师还是开明的,知识有人愿意学,教起来也带劲儿不是?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那个经贸大学的女生后来怎么样了。朋友告诉我,她去年毕业设计做了一套融合传统工艺的现代家居,拿了省级大奖。评委们特别赞赏她的创意,说她把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东西完美结合在了一起。
你看,这种跨学科的学习,还真能结出不一样的果实。有时候突破就发生在不同领域的交叉点上,而那些敢于打破常规的人,往往能收获意外之喜。
现在想想,大学真正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此——不在于你身在哪个校园,而在于你的心能容纳多广阔的世界。那些背着书包穿梭在不同校园里的身影,或许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重新定义着大学的边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