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7:45:34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个500元的电话

前两天在菜市场,听见两个家长在聊天:“你听说了没?老刘家那孩子,拿五百块钱跟人打了叁小时电话!”旁边那位眼睛瞪得老大:“啥电话啊这么金贵?国际长途也没这么烧钱吧?”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现在的孩子,到底在跟谁聊这么久?
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说巴中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事,还以为是诈骗新闻。后来才知道,是真有个初中生,从压岁钱里掏出五百块,就为了跟电话那头的人聊上叁个钟头。这事儿在我们小区传开后,好多家长开始偷偷检查自家孩子的通话记录。

我邻居王姐就是其中之一。她儿子小杰今年初二,平时挺听话的,可最近总是抱着手机。有天晚上,王姐起夜发现儿子被窝里有亮光,推门一看,孩子戴着耳机在打电话,看见妈妈进来慌得手机都掉地上了。“妈,我就是跟同学讨论题目...”小杰支支吾吾的。后来王姐去查话费,发现这个月光电话费就两百多。

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,家里装个座机都得排队申请。要是哪个同学家里有电话,那可了不得,我们都得羡慕半天。现在倒好,人手一部手机,可怎么反而不会打电话了?

其实想想也明白,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。学校作业写到晚上十点,周末还有各种补习班。回到家,爸妈开口闭口都是分数、排名。有时候想说说心里话,却发现没人愿意听。这时候要是有个能聊得来的朋友,别说五百块,就是再多的零花钱也舍得。

那个巴中初中生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说,他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。父母整天忙工作,学校里又总觉得没人理解他。那天他拨通了一个心理热线,结果一聊就停不下来。“那个阿姨真的在听我说话,”孩子这么形容,“不像我爸妈,每次我说到一半就开始讲大道理。”

说到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,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太败家。但要是换个角度想,为什么现在连找个能聊天的人都这么难?我们这些做家长的,是不是也该反思反思?

我认识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说,最近来找他的中学生特别多。有个女孩每周都要来两次,就为了有人能安安静静听她说完心里话。“有时候孩子们不是需要解决方案,”朋友说,“他们就是需要被理解的感觉。”

现在很多家庭,表面上其乐融融,可孩子心里那点事,反而要跟陌生人说。这让我想起前阵子很火的那个“树洞”础笔笔,据说很多学生在上面匿名倾诉,一写就是几千字。想想也挺心酸的,身边明明有父母老师,却要跑到虚拟世界里找听众。

那个花500块钱打电话的初中生,后来怎么样了?听说他爸妈知道后没有打骂,而是坐下来跟他聊了一整晚。那天晚上,他们才第一次知道儿子在学校被孤立的事,才知道他其实很害怕让父母失望。他妈妈说,要不是这次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的事,他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孩子心里装着这么多事。

现在这个家里定了个新规矩:每周五晚上,全家人都要关掉手机,坐在客厅里纯聊天。有时候说说学校的事,有时候讲讲工作中的趣闻。他妈妈说,这几个月下来,孩子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。

说到这儿,我倒觉得那五百块花得挺值。要不是这个巴中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事件,可能很多家长还在用老方法跟孩子沟通。有时候想想,我们总在教孩子要怎么懂事、怎么上进,却忘了教他们怎么表达,也忘了我们自己该怎么倾听。

现在每次看到有家长对着孩子大吼“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”,我就想起那个愿意花光零花钱打电话的初中生。其实孩子们要的真不多,就是有人能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。也许我们都该学学电话那头那个愿意听叁小时的陌生人——有时候,安静的倾听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