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都做服务的小巷子,宜都服务巷弄风情
宜都这座小城,总有些巷子藏着说不完的故事。那天我拐进一条窄窄的巷道,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头探出的叁角梅开得正艳。有个大叔坐在竹椅上修木桶,刨花卷儿落了一地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杉木香。
巷子深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,循着声音走去,是个老师傅在修补铝锅。他手里的锤子起落有节奏,凹陷的锅底渐渐恢复原状。“这手艺现在少见咯。”我蹲在旁边看,老师傅头也不抬:“修了四十年,街坊都爱找我。”他说的街坊,是指巷子里那些老住户。王奶奶每天来取修补好的搪瓷盆,李阿姨会把断跟的皮鞋送来钉掌——这条宜都做服务的小巷子,就像个永不关门的便民驿站。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再往深处走,竟别有洞天。裁缝铺的缝纫机哒哒作响,老板娘正给邻居改裤脚;理发老师傅举着推子,在客人花白的头发上游走;修鞋匠把断掉的凉鞋带接得天衣无缝。这些手艺人不张扬,做的都是实在活儿。有个大姐在窗前包馄饨,馅料堆得像小山,她说这条宜都服务巷弄风情最动人的,就是邻里间那种默契。
确实如此。修车摊前,电动车排着队等待补胎,大家也不催促,就站在梧桐树下闲聊。谁家腌了酸菜要给邻居送一碟,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整条巷子都道喜。在这里,服务不只是谋生手段,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纽带。我忽然想起新城区那些光鲜的商铺,虽然应有尽有,却少了这种带着体温的交流。
转角遇到卖竹编的老人,手指翻飞间,竹篾变成精巧的菜篮。“现在年轻人不爱学这个喽。”他语气里没有惋惜,倒像是释然。我买了个小簸箕,他多送了个杯垫,说这是老规矩。这些细碎的服务项目,就像巷子墙角的苔藓, quietly 生长, quietly 滋养着整条巷子的生态。
暮色渐浓时,巷子迎来最热闹的时刻。下班的人顺路取修补好的物品,放学的孩子围在糖画摊前。炊烟从老房子的烟囱升起,空气中飘着饭菜香。我站在巷口回望,忽然明白这条宜都服务巷弄风情为何让人留恋——它不仅仅是提供服务的场所,更承载着这座小城特有的生活节奏。
那个修锅的老师傅开始收摊,他把工具一件件擦净摆好。我问他会不会一直做下去,他笑了笑:“只要还有人用铝锅,我就守着这摊子。”这句话很朴实,却道出了巷子里所有手艺人的心声。他们不追求扩张规模,不在乎能否发财,只是日复一日地,用双手守护着这份宜都做服务的小巷子独有的温度。
华灯初上,我拎着修补好的锅和新买的竹编走出巷子。回头看,那些亮着灯火的小铺面,像星星点点的萤火,在城市的角落里静静发光。也许再过些年,这样的巷子会越来越少,但此刻它依然活着,活在每个需要它的寻常日子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