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城站街快餐约学生,附近摊点小吃寻学子
黄昏时分,韩城老街渐渐热闹起来。巷口那家快餐店的霓虹灯刚亮起,就看见叁叁两两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推门而入。老板娘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,手里的锅铲在铁板上敲得铛铛响:“老样子?加辣不加葱?”
隔着一条街,小吃摊的炉火也点起来了。卖煎饼的大爷熟练地舀起一勺面糊,手腕轻轻一转,圆饼就在铁板上成型。他眯眼望着对面快餐店进出的学生,嘴里念叨着:“这些孩子啊,就爱那口重油重盐的。”说完,又往煎饼里多塞了片里脊。
两种味道,两种选择
说实在的,站在街口确实挺犯难的。左边是飘着酱香的电煲饭,右边是滋滋冒油的铁板烧,这选择困难症都要犯了。快餐店的小哥扯着嗓子喊“十五元两荤一素”,煎饼摊的大爷不紧不慢地接话:“六块钱管饱。”嘿,这俩倒是较上劲了。
有个戴眼镜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。他每周叁五准点出现在快餐店,但总会先到煎饼摊买两个包子。“给室友带的,”他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我自己嘛...还是想吃顿热乎饭菜。”说完快步走向快餐店,那架势,像是赶着去赴什么重要的约。
要说这韩城站街快餐约学生的事儿,还真有点意思。学生们来这儿不光是填饱肚子,更像是找个能喘口气的地方。考试前的晚上,常能看见他们边扒拉着饭,边翻着皱巴巴的笔记。有时候吃着吃着突然放下筷子,抓起笔在纸上写写画画。那专注劲儿,让人都不好意思打扰。
而小吃摊那边又是另一番光景。晚自习下课铃响过,煎饼摊前总会排起小队。学生们凑在一块儿,说说笑笑,讨论着今天课上哪个老师又闹了笑话,谁和谁好像在一起了。这时候的煎饼摊,倒更像是个情报交换站。
有个经常光顾的女生说,她最喜欢煎饼摊的烟火气。“等着煎饼出锅的那几分钟,什么烦恼都忘了。”她说着,眼睛亮晶晶的,“就看着大爷撒葱花、刷酱料,觉得特别治愈。”是啊,这大概就是小吃摊独有的魅力吧。
不过话说回来,无论是快餐店还是小吃摊,做的都是街坊生意。老板们心里都明白,这些学生娃不容易。快餐店经常给加个蛋,小吃摊总会多抓把花生碎。这些小心意,学生们也都记着呢。
昨天路过时看见个温馨的画面:毕业两年的学生特意回来,站在快餐店门口和老板合影。他说在外地最想念的就是这口味道,这次出差专门绕道过来。老板乐得合不拢嘴,硬是往他打包的饭盒里多塞了个鸡腿。
夜色渐深,学生们陆续散去。快餐店开始收拾桌椅,小吃摊也准备收炉熄火。这条街渐渐安静下来,只有空气里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食物香气,等着明天再次热闹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