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施大学门口暗号是什么,恩大校门接头密语是什么
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。那天我跟几个老同学在恩大附近的小馆子吃饭,隔壁桌几个新生模样的学生正叽叽喳喳讨论着什么。穿着军训服的男生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:"听说要想进那个有名的‘榕树茶社’,得先对上暗号?"他旁边的女生噗嗤笑了:"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套,你武侠片看多了吧?"
这话匣子一打开,倒是勾起了我的回忆。十年前我刚入学那会儿,确实流传着各种版本的"校门暗号"。最经典的莫过于傍晚时分,有人会在老校门的石狮子旁问"今夜的月色真美",你得回句"风也温柔"。要是对上了,对方可能会给你指条近路,或是悄悄告诉你哪个食堂窗口的阿姨今天多给一勺菜。
那些年我们传过的暗号
其实现在想想,所谓的恩施大学门口暗号,更多是学长学姐和新生之间心照不宣的小游戏。记得大叁那年迎新季,我们几个社团骨干商量着搞了个"校园寻宝"活动。新生要在叁个地点对上暗号才能拿到下一关线索:图书馆前要说"书山有路",实验楼得接"柳暗花明",操场边则要念句"青春无悔"。
最逗的是有对迷糊的小情侣,把"实验楼暗号"记成了"花明柳暗",在楼底下转悠了半天。最后还是看门的大爷看不过去,操着浓重的恩施方言提示:"娃儿们,顺序搞反咯!"两人这才红着脸完成任务。现在这对都结婚叁年了,去年校庆遇到,还说要把这个段子写进将来给孩子的家书里。
这类校园暗语往往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。比如在外国语学院流传的"C'est la vie",在美院传唱的"光影如歌",还有体育生之间击掌时喊的"搏击长空"。这些看似随意的词句,就像给不同院系的学生贴上了隐形的标签。
暗号背后的温度
我导师曾经讲过这么个故事。2008年地震那年,通讯中断的时候,几个恩大学生自发组织志愿者队。他们在临时安置点用"恩大暗号"辨认彼此——见面先问"叁味书屋",要答"百草园"。就靠着这个土办法,愣是在混乱中集结起四十多人的队伍,把散落在各处的同学都安全转移到了操场。
现在每次经过新校门,看见那些举着手机导航的新生,总会想起当年我们靠着"暗号"认亲的时光。前两天路过学生活动中心,听见两个女生在讨论要不要继续使用传统的社团招新暗语。扎马尾的姑娘说得实在:"虽然现在有微信群了,但面对面说暗号的感觉,就像在完成某种仪式。"
去年校庆日更是有趣。我们在老校区搞同学聚会,当年的学生会主席突然在群里发:"明天上午九点,老地方,暗号照旧。"结果第二天,毕业十年的同学们从各地赶来,见面第一句都是笑着问:"今夜的月色美不美?"看门卫大叔一脸懵的样子,大家笑得直不起腰。
或许这些看似幼稚的接头密语,早已超越了它原本的功能。就像毕业时我们在纪念册上写的那句:暗号会过期,但喊暗号时的心跳不会。那些在梧桐树下小心翼翼对暗号的午后,那些因为说错密码而相识的友人,都成了青春里最鲜活的注脚。
夜幕降临时,我又经过恩大正门。几个穿着文化衫的年轻人正在石阶上拍照,快门按下的瞬间,他们齐声喊着什么。虽然听不真切,但看他们笑得前仰后合的模样,想必又是某个正在传承的新暗号吧。校门前的路灯次第亮起,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就像这些年说不尽的校园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