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乡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湘乡还有两百元的真爱吗
路过湘乡老汽车站时,突然听见两个蹲在路沿的大叔聊天:"现在哪还有两百块能谈的恋爱哟,吃顿饭都要百来块哩。"
这话像根小刺,轻轻扎了我一下。想起零几年在湘乡二中读书那会儿,校门口油炸摊的阿姨总念叨:"两个伢子合买叁块钱藕丸子,分着吃还能剩五毛买辣条。"那时候的喜欢,是晨光里共用一副耳机听周杰伦,是晚自习后自行车后座小心翼翼攥住的校服衣角。记得隔壁班男生追女生,存了两星期零花钱,在建设路饰品店买了条38元的碎花裙,女孩躲在梧桐树后试穿时,笑得比晚霞还明亮。
价格标签贴不上真心
现在打开手机,满屏都是网红餐厅的人均消费,情人节转账截图,酒店落地窗外的霓虹夜景。好像不谈点成本核算,都不配说自己在认真恋爱。可去年参加老同学二婚宴席,他晃着酒杯说:"头婚光彩礼就掏空爹妈积蓄,这回就扯个证,两口子去韶山晒了半天太阳。"他给新婚妻子剥糖油粑粑时,手指尖还粘着桂花香。
巷口修鞋的陈师傅更绝。他每天收摊前都要绕去菜场,挑两只青皮土鸡蛋。"老伴就爱溏心蛋,咬开要流金黄的。"他说这话时,工具箱里还放着搪瓷缸,杯身印着"1988年湘乡农机厂先进生产者"。叁十多年了,他总记得妻子在农机厂加班那会儿,半夜总饿得胃疼。
这么说来,湘乡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或许该问的不是金额,是那份揣着滚烫真心穿越市井烟火的心意。建设路口那家改了四茬招牌的奶茶店,永远有小情侣凑钱买大杯,插两根吸管。男孩总会说:"你喝叁分之二,我尝个味道就行。"
南正街挑担子卖栀枝花的婆婆今早还在,五块钱两串。有对中年夫妇停下来,丈夫突然抽出一朵别在妻子围裙带上:"跟你当年在工人文化宫跳舞别的那朵差不多。"妻子捶他:"白栀子哪比得上红月季?"眼睛却弯成了菱角。
或许湘乡还有两百元的真爱吗这个问题,答案藏在每盏等你晚归的灯里。叁桥下的夜宵摊,总见着开货运的大哥留半份烤鱼,手机屏亮着家里的监控画面——妻子正给踢被子的孩子盖被子。他抹把脸喊老板:"多撒点紫苏,我婆娘就爱这个味。"结账七十八,他扫码时还嘟囔:"明天给她带东山路那家豆浆,叁块五一杯的。"
湘乡的晚风里飘着的,到底是米粉汤的骨头香,还是某种更缥缈的东西?当我们在计较200块钱能不能买到爱情时,可能早忘了,真心从来不在价签上。就像滨河广场放风筝的孩子,他们只管攥紧手中的线,哪会计算风筝值几斤几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