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里哪个学校的学生好约,凯里哪些学校的学生容易约
最近在网上冲浪,时不时能看到“凯里哪个学校的学生好约”这样的讨论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种话题,我心里就咯噔一下。这话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,怎么说呢,好像把交朋友这件事变成了一场效率至上的筛选。
我在凯里也生活了不少年头,认识一些来自不同学校的朋友。就拿我表妹来说吧,她是凯里一中的学生,课业压力可不小,周末都排满了补习和兴趣班。你问她好不好“约”?估计她只会对你翻个白眼,然后甩给你一沓试卷。另一边,我在职院读书的堂弟倒是经常组局打球,但他的“约”也仅限于和队友们训练、比赛。你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,真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“好约”或者“不好约”来概括。
校园社交的真实模样
其实啊,与其纠结“凯里哪些学校的学生容易约”,不如想想我们到底想通过“约”获得什么。是想要一群能一起疯玩的朋友?还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?我记得大学那会儿,最常去的不是酒吧饭店,而是学校后门那家小小的奶茶店。几杯奶茶,一包薯条,叁五个人就能聊上一个晚上。那种自然而然的亲近,比任何刻意的“约”都来得真实。
现在想起来,真正 lasting 的友谊,往往是在图书馆一起备考、在操场一起跑步、在社团一起忙碌中慢慢建立起来的。它需要时间的沉淀,而不是急吼吼地吃顿饭、看场电影就能速成的。这么说可能不太中听,但那些总在打听“哪个学校的学生好约”的人,或许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方向。
换个角度想想,如果你是个学生,听到别人用“好约”来形容你和你的同学,心里会舒服吗?反正我是不太乐意。这个词听着轻飘飘的,把我们丰富的校园生活、多元的性格特点,都扁平化成了一个便于社交的标签。这未免太可惜了,你说是不是?
说到凯里本地的学校,每所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。有的学风严谨,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;有的活动丰富,学生更擅长组织各类聚会。但这都不意味着某个学校的学生就“更好约”或“更不好约”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有着不同的社交偏好和时间安排。用学校来给人贴标签,就像用星座判断性格一样,实在不太靠谱。
我认识一个师范学院的姑娘,她平时看起来文文静静的,但一说到她感兴趣的公益活动,就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。你要是想约她逛街,她可能没空;但要是约她一起去敬老院做义工,她保证第一个报名。你看,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——不是她“难约”,只是你没找到对的时机和方式。
其实在凯里这样的小城,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本可以更简单、更纯粹些。周末一起去小高山踏青,或者约着去吃酸汤鱼,这些不都是很好的社交方式吗?何必非要执着于哪个学校的学生更容易约出来呢?好的交往是水到渠成的事,太强的目的性反而会让一切变味。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去年在民族文化宫看的一场学生画展。那天来了很多不同学校的学生,大家虽然素不相识,但因为对艺术的共同兴趣,很自然地就聊到了一起。后来我们还建了个微信群,时不时分享各自的创作。你看,这才是交朋友的正确打开方式——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相聚,而不是因为谁“好约”而选择接近谁。
所以啊,下次如果再有人问我“凯里哪个学校的学生好约”,我大概会这样回答:与其费心打听这个,不如多培养点自己的兴趣爱好,充实自己的生活。当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,自然能吸引到志趣相投的朋友,无论他们来自哪所学校。你说,是不是这个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