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平火车站小巷子200一次,兴平车站附近200元小巷
路过兴平火车站的时候,我总忍不住往西边那条巷子瞅两眼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爬山虎郁郁葱葱的,巷口修鞋匠老王的吆喝声拖着长长的尾音。这条藏在车站后身的小巷,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。
巷子深处有家二十年历史的面馆,木招牌被雨水泡得发白。老板系着沾满油星的围裙,边扯面边念叨:"当年在兴平火车站小巷子200一次扛大包的工人,现在都开上货车啦!"热汽从锅沿噗噗往外冒,他顺手往汤锅里撒了把香菜。
巷子里的烟火人生
裁缝铺的陈姨踩着凤凰牌缝纫机,针脚密匝匝地走过布料。"车站扩建那会儿,叁天两头有人来量尺寸。"她推推老花镜,"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买成衣咯。"说话间,有个拖着行李箱的姑娘来改裤脚,说是要赶去省城面试。陈姨穿针引线时,姑娘就坐在门槛上看兴平车站附近200元小巷里嬉闹的孩童。
修表摊的铜铃叮当作响,老师傅用镊子夹起米粒大的齿轮。他记得九十年代最风光时,戴上海表的旅客都来找他校时。现在表摊墙角还堆着叁五座钟,长短针定格在不同的时刻。偶尔有旅客来换电池,他总要叮嘱句:"机械表得常戴着,人活着不也得常走动?"
巷尾旧书店的樟木书架已经歪斜,店主在捆扎过期杂志。我突然看见本《兴平地方志》,翻开正好读到车站建设史。泛黄的书页间飘出霉味,却意外发现张1987年的车票,蓝墨印刷的站点模糊成了水墨画。
暮色渐浓时走进理发店,老师傅的推剪还在嗡嗡作响。墙上挂着港星发型的海报,染发剂瓶子堆在搪瓷盆里。"现在都时兴快剪了。"他给我系围布时叹气,"不过老街坊还是爱来这儿刮脸。"热毛巾敷上来的瞬间,听见窗外传来火车汽笛声,仿佛把整个巷子都带得轻轻震动。
路灯次第亮起,巷口麻辣烫摊支起塑料棚。穿制服的车站工作人员正涮毛肚,和卖水果的阿婆用本地话闲聊。滚烫的红油锅里,串签子起起落落,像在煮着形形色色的人生。
我沿着青石板往外走,身后传来面馆老板收拾碗筷的动静。这条兴平火车站小巷子200一次的巷弄,明天依然会在晨光里醒来,继续收藏南来北往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