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江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的九江站小胡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2:51:45 来源:原创内容

每次从九江火车站出来,我总习惯绕过熙熙攘攘的广场,一头扎进旁边那条熟悉的小巷。这条被人们称作九江火车站小巷子的通道,其实和隔壁那条九江站小胡同是连着的,就像一对孪生兄弟,共享着同一片烟火人间。

巷口那家热干面馆子,老板总系着沾满芝麻酱的围裙,见到熟客就扯着嗓子喊:“老规矩?”面条在沸水里翻滚叁十秒就得捞起,淋上秘制酱料,撒一把酸豆角,那香味能飘出半条街。往里走几步,五金店老板正蹲在门口修电水壶,生锈的零件在他手里转几个圈,又能多撑半年。隔壁裁缝铺的阿姨边踩着缝纫机边和顾客聊天:“你这裤脚改叁公分刚好,显高!”

两条巷子的日与夜

白天和夜晚的巷子完全是两副面孔。清晨五点半,第一批赶火车的旅客拖着行李箱碾过青石板,早点铺的蒸笼冒着白汽,像给巷子蒙了层薄纱。到了傍晚,炒菜声此起彼伏,谁家做了红烧肉,香味能从叁楼飘到巷尾。而那条九江站小胡同里,晚上会亮起串串暖黄的灯,卖藕丸子的老奶奶守着小推车,总有晚归的上班族停下来买最后一份。

记得去年冬天,我在巷子里的修鞋摊等师傅补靴子。旁边等位的阿姨突然说起,她年轻时就在对面的铁路宿舍住过。“那会儿这条九江火车站小巷子还没铺水泥呢,下雨天得踮着脚跳着走。”她指着现在整齐的店铺,“原来这儿都是矮平房,卖票的窗口只有巴掌大。”修鞋师傅接过话头:“现在多好,我在这摆摊十年,看着巷口那棵梧桐从小树苗长到叁层楼高。”

最有趣的是巷子里的声音地图。清晨是拉杆箱轮子与石板路的合奏,正午变成外卖骑手的电瓶车铃铛,到了深夜,还能听见火车站广播隐约传来的到站提示。有次我撞见两个游客在巷子里迷路,杂货店老板直接画了张草图:“看见红灯笼右拐,闻到烤红薯味儿就到了九江站小胡同,穿过去就是车站南门!”

巷尾那家旧书店老板有个特别习惯,总在收银台旁养盆绿萝。他说这是丈量时光的尺子:“绿萝垂下来叁十厘米,说明我又在这条九江火车站小巷子度过了一个春夏。”确实,墙上斑驳的水渍像地图,屋檐下燕巢年年翻新,水果摊的当季货架从荔枝换成蜜桔,都是岁月的刻度。

前两天路过,发现巷子中段的墙面上突然多了幅彩绘。画的是九十年代的火车站广场,那时候人们还提着尼龙网兜赶火车。理发店的老师傅站在画前端详半天,转头对街坊笑:“这画的就是我当年摆摊的地方嘛!”新来的奶茶店小妹好奇地问东问西,老师傅便打开话匣子,说那时没有自动闸机,剪完头发跑去帮旅客扛行李是常事。

雨天的巷子别有韵味。水珠从遮雨棚边缘串成珠帘,青石板倒映着店铺的灯火。面馆老板会给躲雨的人递塑料凳,修表匠趁机把摊位挪到屋檐下继续工作。有次我看见个姑娘站在巷口犹豫,卖报纸的大爷直接塞给她半把伞:“拿着吧,前面九江站小胡同的积水更深哩!”

巷子里的猫大概是最淡定的居民。花狸猫常年盘踞在五金店纸箱上,见过南来北往的行李箱,对逗猫棒爱答不理。但它认得常驻巷子的每个人,快递员经过时会抬起头,等对方从口袋里掏出小鱼干。这些猫踩着屋瓦巡视领地时,大概觉得整条九江火车站小巷子都是它的江湖。

暮色渐浓时,巷子开始切换模式。炒货店亮起灯,新炒的瓜子冒着热气;文具店老板娘把摇椅搬到门口,边织毛衣边看往来行人。从网吧出来的年轻人钻进麻辣烫摊子,行李箱轮声渐渐被宵夜摊的喧闹取代。而我总爱在这时慢慢穿过整条巷子,看灯火次第亮起,像星星落进了人间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