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两小时,阜阳微信好友百元两小时
这两天在阜阳老城区喝茶,隔壁桌几个年轻人在闲聊。穿灰衬衫的小哥划拉着手机屏突然笑起来:“现在找人陪聊都这么直接了吗?你看这个‘阜阳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两小时’,跟买菜似的明码标价。”
戴眼镜的姑娘探头看了眼:“这算啥,我昨天还刷到‘阜阳微信好友百元两小时’呢。你说现在的人时间就这么不值钱?”
百元两小时背后是什么
其实这事挺有意思的。你说人家真就缺这一百块钱吗?可能未必。现在随便送个外卖跑个腿,两小时也不止这个数。更像是一种...怎么说呢,现代人排遣孤独的方式?
我认识个在阜阳做家教的大学生小王,他上个月试过接这种单。对方是个刚来阜阳工作的年轻人,就想找人陪着逛逛颍州路,尝尝本地小吃。两人在国贸大厦碰头,从青云街走到文昌阁,一路聊着阜阳的变化。结束时对方说:“比想象中值,至少听懂了‘管不管’到底啥时候用。”
当然啦,这种模式确实存在争议。我表妹就说她绝对不敢尝试:“万一来的是坏人呢?”这也是大实话。网络虚拟关系再热闹,终究比不上现实里踏实的安全感。
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买单
现在很多刚来阜阳工作的年轻人,住在出租屋里,同事都是工作关系。想找个能随便聊天的本地人可真不容易。去年有个调查显示,阜阳外来人口中,叁分之一的人一个月都没和邻居说过话。
老张在清河广场边上开理发店,他说经常有年轻人来剪头发,就为有人说说话。“有时候剪完还坐着不起,手机刷来刷去,其实就想多待会儿。”他柜台下面总备着太和板面外卖单,“现在连吃饭都对着手机,人都活成孤岛了。”
所以你说这一百块钱买的是什么?可能是两小时不玩手机的专注,可能是听本地人讲讲北叁角的变迁,也可能是单纯需要个人陪着去趟生态园看灯展。这种需求,在阜阳这样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里,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。
不过话说回来,任何新鲜事物都需要规范。就像当初网约车刚出现时,大家也是慢慢摸索出监管办法。重要的是在安全的前提下,给城市里孤独的人多一种选择。
昨天路过双清湾,看到很多人在河边散步。有对老夫妻牵着狗慢慢走,也有年轻人坐在长椅上各自玩手机。我在想,也许我们缺的不是联系方式,而是放下手机开口说“今天天气不错”的勇气。毕竟再便捷的线上沟通,也替代不了现实中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