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泉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龙泉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
这几天,我们小区家长群里都在传一件事:龙泉中学有个初二学生,用五百块钱换了叁小时的通话时间。刚听说时,我还以为是什么新型诈骗,后来才知道,这通电话的对象不是别人,正是这孩子半年没见的父母。
小磊的妈妈在深圳制衣厂,爸爸跟着建筑队各地跑。上次全家团聚还是去年春节,饭桌上包的饺子都没来得及吃完。这孩子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住,学习成绩中等,性格有点闷,谁也没想到他会做出这样的事。
那通改变关系的电话
事情发生在周叁晚上。小磊揣着攒了两年的压岁钱走进手机店,买了张不记名的电话卡。回家后反锁房门,从七点一直打到十点。奶奶几次敲门问在跟谁聊天,他就含糊地说“问作业”。
后来才知道,这叁个小时里,他先是和妈妈聊了期中考试进步了十二名,又让爸爸教他解一道几何题。电话那头还能听见推土机的轰鸣声,爸爸一边画图一边解释,硬是在工地的喧嚣里把解题步骤讲清楚了。“爸,你比我们数学老师讲得还明白”,这句话让老张在工友面前红了眼眶。
其实这通龙泉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花掉的不只是钱。小磊说,他知道妈妈加班一小时挣十八块,这五百块相当于妈妈二十多个小时的工钱。但有些话再不说,他怕自己就忘了怎么开口了。
说来也怪,自从那次通话后,小磊家的情况悄悄变了。现在每周六晚上七点,他们家固定要通视频电话。妈妈不再接周末的加班,爸爸也会特意找个安静角落。上个月小磊生日,爸妈居然同时请假回来,给了孩子一个惊喜。
我们这栋楼的李老师听说后挺感慨。她说现在很多留守家庭,亲子通话都变成了“作业写完了吗”“考试第几名”的固定流程。有时候一星期通话六七次,加起来还不如这叁个小时来得实在。
这事让我想起隔壁单元的王阿姨。她女儿在国外读书,每次视频都抱怨信号不好说不了几句。后来王阿姨学会在微信里发六十秒的长语音,从菜场青菜涨价到楼下流浪猫生崽,女儿说听着这些唠叨反而睡得香。
现在想想,那五百元3小时电话像面镜子,照见了当下好多家庭的影子。大人们总想着多挣点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,孩子却在等着用这些钱换回父母的陪伴。这个龙泉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的故事,或许能给忙碌的我们提个醒——感情这东西,光靠转账记录是维系不了的。
昨天在电梯遇见小磊,他正要下楼取快递。“给妈妈买的护颈枕,”他有点不好意思,“用上次省下的零花钱。”看来那叁个小时的通话,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