穆林200元随叫随到学生,穆林随时服务200元学员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1:56:00 来源:原创内容

深夜里的那通电话

手机屏幕在黑暗中突然亮起,震动声显得格外急促。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半,我盯着屏幕上陌生的号码犹豫了两秒,还是按下了接听键。“请问是穆林同学吗?”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,“我这边有个紧急的笔笔罢明天早上就要交,你现在能帮忙修改吗?”

这就是我作为“穆林200元随叫随到学生”的日常。说来也挺有意思,这个名号最初只是室友之间的玩笑话。大叁上学期,我偶然帮同学解决了几个棘手的作业,没想到他们硬是要给我转200块钱作为感谢。从那以后,“有困难找穆林,200块随时解决问题”的口碑就这么传开了。

从帮忙到服务

说实话,刚开始我挺抵触这种“明码标价”的模式。但慢慢地,我发现同学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帮助。有的是因为兼职太忙,有的是对某些课程实在摸不着头脑。记得有个学姐在期末前哭着给我打电话,说她同时要准备考研和课程论文,实在分身乏术。那天我在图书馆陪她做到凌晨叁点,终于把两篇论文都梳理清楚了。

现在想想,“穆林随时服务200元学员”这个说法,倒也不是真的只看重那200块钱。更多时候,这像是个约定俗成的规矩——既不让帮忙的人白费心血,也不让受助的人觉得亏欠人情。有时候遇到经济确实困难的同学,我也会悄悄打个折,或者让他们用请吃饭来抵账。
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学期期末,同时有五个同学找我帮忙。那个星期我几乎没怎么合眼,穿梭在各个院系的图书馆之间。手机永远插着充电宝,微信里同时开着十几个对话窗口。虽然累得够呛,但看到大家最后都顺利通过考试,那种成就感确实很特别。

不只是解决问题

做这行久了,我发现同学们需要的不仅是完成任务,更多时候是想要有人指引方向。就像上周有个学弟找我做数据分析,其实他需要的不是我来写代码,而是有人能告诉他该从哪里入手。我花了半个小时给他讲解思路,最后他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。这种时候,我通常只收一半的费用,毕竟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有意义。

现在我的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,从最初的修改作业,到现在的考前辅导、项目指导甚至职业规划。价格还是坚持200元起步,虽然很多人都说我该涨价了。但我觉得吧,学生之间互相帮助,本来就不该完全用金钱来衡量。保持这个价位,既能维持服务的可持续性,又不会让同学们觉得负担太重。

有时候走在校园里,突然会有不认识的同学跟我打招呼,说谢谢我之前的帮助。这种时刻总是让我特别欣慰。其实每个大学生都可能遇到困难时刻,能成为那个随时可以求助的人,感觉还挺温暖的。虽然不知道毕业后这个“穆林200元随叫随到学生”的称号还会不会继续,但这段经历确实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与众不同。

夜又深了,手机屏幕再次亮起。看来今晚又要熬夜了,不过想到能帮到别人,倒也觉得值了。毕竟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校园里,能成为一个让人安心的存在,本身就是件很有意义的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