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竹喝茶快餐号,绵竹品茶速食坊
最近路过绵竹老城区,发现巷子口新开了家挺特别的铺子。木招牌上刻着“绵竹喝茶快餐号”几个字,乍看还以为是传统茶馆,走近才看见玻璃门上贴着的“绵竹品茶速食坊”贴纸。这可有点意思,既卖盖饭面条,又提供现泡茶饮,倒是头回见着把茶馆和快餐店揉在一起的生意。
推门进去,穿围裙的老板娘正端着托盘给客人送茶。左手边叁张八仙桌围着喝功夫茶的老人,右手边卡座里两个年轻人吃着回锅肉套餐。“您几位?吃饭还是喝茶?”她擦着手迎上来,鼻尖沁着细汗,“咱们这儿点餐送免费茶,单点茶饮能加配小吃。”墙上的价目表也分成两栏,左边罗列着青椒肉丝、麻婆豆腐等家常菜,右边则是竹叶青、茉莉花茶等茶单。
茶香与饭香的交响曲
点完鱼香肉丝饭,我顺着楼梯往二楼走。转角处摆着老式茶叶柜,玻璃罐里装着不同品种的茶叶,标签上手写着采摘时节。二楼更像个书吧,靠窗的茶座有人对着笔记本电脑敲字,手边的盖碗飘着热气。“这是咱们的特色。”跟进来的老板笑着说,“很多上班族午休来吃饭,顺便泡壶茶继续工作。”他指着墙角的铁壶,“全天候供应热水,茶具都能租用。”
正聊着,楼下传来炒锅颠动的声响,混着茶叶在瓷杯里舒展的细碎动静。送餐员端着我的套餐上来,白瓷碗里的米饭堆得冒尖,配的竟不是例汤,而是杯澄绿的毛峰。“试试用茶送饭。”老板眨眨眼,“咱们研究过,有些茶能解油腻。”夹起一筷子肉丝品尝,咸鲜微辣的味道过后啜口热茶,舌尖的麻辣果然被茶香化开大半。
窗外飘来小学下课铃响,陆续有接孩子的家长熟门熟路走进来。他们不太看菜单,直接点“老规矩”——有的是红烧牛肉配普洱,有的是雪菜面搭菊花茶。有个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坐下就喊:“妹子,先倒碗炒青!”仰头灌完才长舒口气:“这大半天忙得滴水未进...”
收银台边的竹筐里放着分装好的茶包,标签印着“绵竹喝茶快餐号定制”。老板娘说这些是方便熟客带走的,有个开出租的大哥每次接班都来买两包,“说比红牛提神”。而最让我惊讶的是冰柜里摆着的冷泡茶,用啤酒瓶似的玻璃瓶装着,贴了“绵竹品茶速食坊”的贴纸,据说附近网吧的年轻人特别爱买这个。
暮色渐浓时,晚市的热闹又不同。下班族拎着公文包来吃简餐,却总要多坐半小时。有人用茶壶暖着冻僵的手指,有人把茶叶渣倒进外卖盒说要拿回家养花。灯光晕染着蒸腾的茶雾,此刻的铺子不像餐馆也不像茶馆,倒像个让人喘口气的驿站。
结账时发现柜台摆着手工饼干,原料里掺了茶粉。老板说这是他们试做的茶点,最近很多顾客建议增加小吃种类。“其实最初就想让街坊有个歇脚的地方。”他擦拭着茶盘说道,“现在人走路都带风,要是能借着吃饭喝茶的工夫,让大伙儿慢下来几分钟,这买卖就值了。”玻璃门上“绵竹喝茶快餐号”的霓虹灯亮起来,映着往来行人匆忙的身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