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首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,界首夜晚十点小巷仍在吗
一个突然冒出的念头
那天晚上,我正刷着手机,一个没来由的问题突然就钻进了脑子里:界首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?这话听着有点傻,哪个城市会没有小巷子呢?可细细一想,我问的或许不只是那条物理意义上的巷子。我好奇的是,在那个时间点,那些我们白天匆匆路过、不起眼的角落,会呈现出怎样一副面孔。
说来也巧,正好那几天有事回了趟界首。于是,在一个寻常的夜晚,将近十点,我决定出门去走走,心里带着那个问题——界首夜晚十点小巷仍在吗?这更像是一种确认,确认记忆里的那些角落是否安好。
晚上的界首和白天很不一样。主干道上车流少了,商铺大多也关了门,只有路灯孤零零地站着。我拐进一条熟悉又陌生的小街,再往里走,就是纵横交错的小巷了。
巷子口,几家小卖部还亮着灯。老板搬个小凳坐在门口,摇着蒲扇,和邻居闲聊。里面的光晕黄的,照不亮整条巷子,却足够温暖。我站在明与暗的交界处,能闻到空气中漂浮着的、若有若无的饭菜香和泥土气。
巷子里的呼吸与声响
走进去,光线一下就暗了下来。眼睛需要适应一会儿,耳朵却变得格外灵敏。能听见某户人家电视里传来的戏曲声,咿咿呀呀的;能听见二楼窗户里,母亲催促孩子睡觉的轻柔话语;还能听见我自己清晰的脚步声,在安静的巷弄里回荡。
这些小巷子当然还在。它们不只是地图上的几条线,更像是有生命的。墙角的青苔,斑驳的砖墙,甚至谁家窗台上摆着的几盆花草,都在夜里静静地呼吸着。有些人家已经熄灯睡了,窗户黑黢黢的;有些还透着光,那光从窗帘缝隙里挤出来,在地上投下一小道亮痕。
我碰到一位刚下夜班回来的大哥,推着电动车,慢悠悠地往里走。我们互相点了点头,算是打过招呼。在这种地方,人与人之间似乎天然就少了许多隔阂。他消失在另一条更窄的岔路里,很快,传来钥匙开门和关门的声音。看,这就是巷子生活的常态,平凡,却充满了扎实的生活气息。
走到巷子深处,能看到一些老房子。它们在现代楼房的包围下,显得有些低矮和落伍。可正是它们,承载了许多界首人的记忆。我就在想,这些界首的小巷,见证了多少代人的出生、成长、离别和归来啊。每一扇门后面,都藏着一部厚厚的家庭史。
夜更深了,十点半已过。我准备往回走。回头望去,巷子静静地躺在夜色里,像一条沉睡的河。它没有消失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。白天,它是嘈杂的、通达的通道;夜晚,它收起了所有的锋芒,变成了一个温暖的、供人休憩的巢。
所以,那个问题的答案再清楚不过了。它们不仅物理上存在,更以一种充满烟火气的方式活着。它们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,不那么光鲜亮丽,却足够真实、动人。下次如果你也在夜晚路过界首,不妨也拐进一条小巷子里看看,你感受到的,一定会比看到的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