达州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,达州的小巷子开业情况
达州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
前两天路过叁圣宫巷子,发现以前常吃的那家麻辣烫居然亮着灯,门口还摆了几张蓝色塑料凳。老板娘系着那条熟悉的碎花围裙,正弯腰给客人加汤。我站在巷口愣了好一会儿,这条巷子安静了小半年,现在终于又飘起那股让人走不动道的香味了。
要说达州的小巷子开业情况,还真得用脚步去丈量。凤凰山脚下那条青石板路,去年这时候晚上八九点就没什么人影了,现在晚上十点多还能闻到烤苕皮的焦香。路口卖凉虾的大叔说,他四月重新支的摊,生意比预想的好,“老顾客回来了一大半”。
往荷叶街深处走,你会发现些有意思的变化。原来只做早点的破酥包,现在晚上改卖小火锅了。老板边擦汗边笑:“白天蒸包子,晚上涮毛肚,桌椅都是现成的。”这种灵活的经营方式,让不少小店找到了生存空间。隔壁卖红糖糍粑的阿姨也学聪明了,在门口挂了个小黑板,今天有什么特色写得明明白白。
不过也不是所有巷子都恢复了往日的热闹。我特意绕到曾经最爱的文华街,那里还是显得有些冷清。只有两叁家灯具店开着门,老板坐在躺椅上刷手机。问起怎么不把旁边的铺面也租出去,他摇摇头:“再看看吧,现在人气还没完全回来。”
倒是南城那边的巷子给了人惊喜。以前觉得那边偏,现在反而成了年轻人扎堆的地方。涂鸦墙配上新开的精酿酒吧,旧仓库改成的 vintage 店铺,总能在转角遇到新鲜感。有个留鲻鱼头的年轻老板很实在:“我们这些新店,就指着巷子这种烟火气活着呢。”
说到巷子里的吃食,最近有个发现——好多家都在做融合菜。比如那家“张家院子”,把达州传统的灯影牛肉和意大利面凑到一块,你说怪不怪?可偏偏每天排队。老板张姐说话实在:“老做法要守,新花样也得试,客人吃个新鲜嘛。”
走在这些重新亮起灯的巷弄里,能听见很多这样的对话。卖叶儿粑的老奶奶会拉着熟客抱怨:“糯米涨价了,但我这价格没敢动。”修表铺的师傅边拧螺丝边嘀咕:“现在年轻人都不戴表了,改修空气净化器啦。”这些细碎的声音,比霓虹灯牌更能告诉你巷子是否真正苏醒。
夜幕降临时分最能看到真实景象。中心广场后巷的烧烤摊,炭火映得人脸红红的;刚刚开业的奶茶店,几个学生凑在门口讨论新品。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:几乎所有重新开张的店铺门口,都新添了绿植。或许是店主们想在熟悉的烟火气里,添些生机勃勃的盼头。
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子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它们跳动起来了,整座城市才算是真正活泛了。下次你要是路过某条巷口,不妨走进去看看,说不定能在某盏新亮的灯笼下,找到属于你的那碗醪糟汤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