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铜峡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男人常去的青铜峡小胡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3:02:35 来源:原创内容

老刘头把搪瓷缸往石板上一搁,眯眼望着巷口那棵歪脖子槐树。下午四点的阳光刚好斜斜地切过屋檐,把青砖墙照得泛金。这条藏在农贸市场后身的小巷,连地图上都找不着名字,却是青铜峡老少爷们心照不宣的据点。

巷子里的烟火气

巷宽不过叁扁担,两侧却挤着七八家小店。最里头的老马剃头铺还挂着红白蓝叁色旋转灯,老师傅的手推子嗡嗡响着,偶尔夹杂着几句唠叨:“你这鬓角都白透了,染不染?”往外数第叁家是修鞋铺,老皮匠总在门口支个小马扎,锥子在蜡线上来回穿梭的动作,比钟摆还准。

要说最热闹的还数中间那家杂货铺。店主在门前摆了五六张塑料凳,久而久之成了男人们的闲聊阵地。卖五金的老赵刚卸完货,浑带着铁锈味就坐下来:“昨儿在黄河边钓着条叁斤的草鱼,鳞片闪着金光呢!”他说这话时,手指比划的弧度总比实际尺寸大些。

女人们很少往这儿钻。倒不是明文规定,只是男人们在这儿抽烟不必躲着风,说浑话不用压着嗓门。焊工大李有回醉醺醺感叹:“在家得端着,在单位得绷着,只有在这巷子里,后脊梁能贴着墙根放松。”

老手艺与新营生

巷尾忽然传来电动叁轮的喇叭声。卖凉皮的小伙每天准时出现,不锈钢桶里飘出辣子香。这是巷子里少见的年轻面孔,他爹当年也在这儿摆摊,那会儿还是木推车。

“王叔,多搁面筋少放黄瓜。”小伙儿边拌调料边搭话,“您这收音机杂音重,我帮您换个网络盒子?”老刘头摆摆手:“就爱听这滋滋啦啦的戏曲台。”他拧了旋钮,晋剧《打金枝》的唱腔混着电流声在巷子里荡开。

剃头的老马最近添了新业务——给年轻人修复古油头。但他总坚持要用老式发蜡:“现在那啫喱膏,哪抵得上上海药皂的定型力。”说话时剪刀在指间转得溜光,顾客只能乖乖听话。

风雨不改的约定

去年市政改造时,说要拆这片巷子。那半个月,男人们蹲在巷口的次数格外密。老刘头有天突然说:“九八年发大水,巷子淹到腰深,水退后第一件事就是回来找老马的剃头铺。”后来改造方案改了道,据说有老居民联名写了信。

冬至那天下午,杂货铺老板搬出电磁炉煮羊肉。汤锅咕嘟冒着热气时,电工小张捧着饭盒跑来:“媳妇包的酸菜饺子,给叔伯们添个菜。”没人问为什么他媳妇肯让他来,就像没人问老赵鱼竿到底空了几回。

暮色渐浓时,巷口亮起两叁盏昏黄的灯。老刘头起身拍拍裤腿:“明天还这个点儿。”这话他天天说,但没人觉得重复。明日的斜阳还会落在同样的砖墙上,这些青铜峡男人常去的小胡同里,永远有搪瓷缸碰着石板的脆响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