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化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,通化150元扫码找小妹
这几天在通化老城区闲逛,总能看见些奇怪的涂鸦,墙角电线杆上冷不丁冒出一串数字,旁边还画着歪歪扭扭的方块。刚开始没在意,后来发现这些图案下边都跟着"150"这个数字,倒是让我这个外地人好奇起来了。
巷子口修单车的大爷摆弄着链条,头也不抬地说:"这玩意儿存在大半年了,夜里特别多。"他抹了把油污的手,"前两天社区民警还来清理过,没两天又冒出来了。"
那些藏在市井里的数字密码
我顺着大爷指的方向往前走了百来米,果然在菜市场后门的宣传栏边上发现了一张崭新的贴纸。蓝底白字的二维码格外扎眼,下边那行"通化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"的字样像是用记号笔新描过的。正好有个穿校服的男生经过,我假装低头看手机,余光瞥见他快步走过时,视线在那二维码上停留了两叁秒。
这倒有意思了。回家路上我特意绕了几条巷子,发现这类标记都有个共同点——都选在监控死角,但又不会太隐蔽。菜市场转角、网吧后墙、旧小区报箱旁,位置选得刁钻,既能让路过的人看见,又不容易被立刻清理。
晚上和开出租的表弟吃饭说起这事,他擦着筷子笑了:"哥你也太落伍了,现在都流行通化150元扫码找小妹,比发小卡片方便多了。"他说上个月拉活时,还真有乘客扫过这种码,"那人上车就抱怨,说加了叁个号都是卖茶叶的。"
这年头连这类生意都搞起互联网思维了?我试着搜了搜本地的聊天群,果然在某个二手交易群的公告里发现了端倪。管理员用红色字体写着:"最近出现多个冒充本群的通化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账号,请注意甄别。"
小区物业的老张私下告诉我,他们每周能清理二十多张这种贴纸。"有时候刚撕掉,隔天就换个地方贴。有次逮到个贴广告的小伙子,说是每贴十张能给叁十块。"老张摇摇头,"现在这些人精明着呢,专门挑凌晨两点到四点这段时间活动。"
拐过街角的奶茶店,我又看见那个熟悉的蓝色贴纸。这次它贴在共享单车的车筐里,随着晨风轻轻晃动。旁边等公交的姑娘正低头刷手机,丝毫没注意到近在咫尺的二维码。或许对这些年轻人来说,这种原始的营销方式早就落伍了?
路口红绿灯变换时,我注意到马路对面新开了家智能手机维修店。玻璃门上贴着醒目的广告:"专业清除手机恶意软件"。店主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他苦笑着说,最近常有人拿着中毒的手机来维修,"都是乱扫二维码惹的祸"。
夜幕降临后,那些数字幽灵又活跃起来。我在路灯下看见个穿连帽衫的身影,他正在老旧小区的单元门上动作。等我走近时,那人已经拐进小巷不见了,只有新贴的二维码在昏黄灯光下反着光。
回到书房打开电脑,我在搜索框里输入那串神秘的数字组合。弹出的搜索结果里夹杂着各种警告提示,某个本地论坛的版主写道:"这些账号通常存活不超过24小时,很多其实是诈骗分子在收集个人信息。"
窗外飘来烧烤摊的烟火气,楼下的夜市正热闹。那些游荡在城市角落的蓝色贴纸,就像这个时代的某种隐喻——既原始又现代,既隐蔽又张扬。明天太阳升起时,或许又会有新的二维码出现在某个转角,继续着它们短暂的生存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