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泉那里有站小巷,福泉那处有站小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0:59:23 来源:原创内容
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我是在菜市场买菜时,偶然听到两位老太太闲聊提到福泉那里有站小巷的。穿蓝布衫的那位说得有鼻子有眼:“青石板路窄得两人要侧身过,墙头探出半枝石榴花,巷子尽头还真有个老站台模样的石墩子。”

这话倒勾起了我的好奇。福泉这地方老街道不少,可带着站台的小巷实在稀奇。周末得闲,我索性按着模糊的线索去找。穿过新城宽阔的马路,拐进老区,空气忽然就慢了下来。

巷口初印象

站在巷口朝里望,首先入眼的是两旁斑驳的粉墙。墙面爬着些青藤,阳光透过缝隙洒下,在地上印出细碎的光斑。巷子确实不宽,大概并排走叁个人就嫌挤了。脚下青石板被岁月磨得温润,缝隙里长出茸茸青苔。偶尔有电动车响着铃小心经过,骑车人都会放慢速度,朝我这生面孔多看两眼。

越往里走,越觉得安静。外边马路的喧嚣像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。能听见的,只有自个儿的脚步声,还有不知哪户人家传来的电视声。我边走边琢磨,这福泉那里有站小巷,到底藏着怎样的过往?

偶遇守巷人

在巷子中段,我遇见一位坐在竹椅上的老爷子,正端着搪瓷杯喝茶。我上前搭话,问起巷子名字的由来。他眯眼笑了笑,指着前方:“再走百来步,你自己瞧瞧就明白了。”

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到头,景象让我愣了一下。那里真有个半人高的石砌平台,方方正正的,表面磨得发亮。台子边上还竖着根锈迹斑斑的铁杆子,顶上有个弯钩,像是以前挂东西用的。

老爷子慢慢踱过来,站在我身边:“这就是老早的‘站’了。不是车站,是担架站。”他告诉我,几十年前这附近有家医馆,重病人用人抬着来看病,走到这儿累了就歇歇脚,把担架架在石台上。久而久之,福泉那处有站小径的名字就叫开了。

“现在知道这事的没几个喽。”他轻轻拍了拍石台,灰尘在阳光里飞舞,“年轻人都搬去新小区了。”

我站在石台旁,试着想象当年场景——病人家属焦灼的等候,邻里帮忙抬担架的热心,还有歇脚时短暂的喘息。这块石头承载的,是一代人的记忆啊。

正要离开时,发现石台侧面刻着几行小字,模糊得几乎认不清。我蹲下身,用手轻轻拂去尘土,勉强能看出是首小诗,写的大概是“一巷烟火,半城春秋”之类的句子。这意外的发现让我心里一动,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纹理。

回程时又经过那条福泉那里有站小巷,感觉完全不同了。那些斑驳的墙面、光滑的石板,好像都在诉说着什么。偶尔从敞开的老木门里,能瞥见院里的水井、竹椅,还有趴在门槛上打盹的猫。

或许每条不起眼的老巷都藏着这样的故事吧。它们就像城市的皱纹,记录着时光流转,也温暖着偶尔闯入的过客。下次你若经过这样的老巷子,不妨也放慢脚步,听听它们的声音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