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德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的别称
炮楼,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称呼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还是我刚来宁德大学城读书那会儿。有学长指着校外那片密集的自建楼房说:“走,去炮楼那边逛逛,吃的喝的啥都有。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心里直犯嘀咕:这名字听着怪吓人的,难不成以前这里打过仗,真有军事碉堡?
后来混熟了才明白,这跟打仗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这个称呼啊,纯粹是学生们口口相传来的。你仔细看那片房子,一栋挨着一栋,密密麻麻的,楼层不高但显得很拥挤。外墙上为了多隔出几个房间,窗户开得又多又密,有些楼阳台还封得严严实实。这么一看,那轮廓,还真有点像老照片里那个年代的防御建筑。也不知道是哪位脑洞大开的同学先起的头,这“炮楼”的外号就这么传开了,还挺形象。
说到底,“炮楼”这个称呼能叫得开,主要还是因为它贴切。学生们的想象力总是天马行空的,能给生活的地方起个这么有意思的绰号,也算是一种校园文化了。
学生们的“校外食堂”和“万能据点”
可别被这名字唬住了,“炮楼”里面啊,藏着我们学生最真实、最接地气的生活。这里简直就是我们的“校外食堂”和“万能据点”。
走进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,空气里飘着的都是各种食物混合的香味。麻辣烫、烤冷面、炒粉干、奶茶店……各种小吃摊和小馆子一家挨着一家,价格都比学校食堂贵不了多少,味道却丰富多了。月底生活费紧张的时候,来这里花十块钱就能吃个心满意足。很多毕业多年的学长学姐回来,都还要特意来“炮楼”吃上一碗熟悉的麻辣烫,说找找当年的感觉。
除了吃的,这里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打印店、小超市、理发店、台球室、廉价的碍罢痴……生活所需,几乎都能在这里解决。考完试,和叁五好友钻进台球室打几局;周末晚上,在碍罢痴里吼上两嗓子,算是繁重课业里最好的放松了。可以说,“炮楼”这片区域,完美地补充了校园生活的空白,它可能不那么光鲜亮丽,但足够有烟火气,足够方便。
这片被称作“炮楼”的区域,虽然环境简陋了些,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我们很多生活需求,成了大学记忆里绕不开的一部分。
绰号背后的另一面
当然啦,说起“炮楼”,我们也得客观地看看它的另一面。这些房子大多是当地居民为了出租而快速建起来的,在安全和环境管理上,确实存在一些问题。
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在楼道里纠缠,消防通道有时候会被杂物堵住,这些安全隐患确实是悬在心上的石头。晚上回去晚了,有些小巷子路灯昏暗,得加快脚步。房东们为了追求更多的出租空间,把房间隔得越来越小,有时候隔壁说话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。卫生状况嘛,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,得看运气和个人的打扫习惯了。
所以,学校老师和家长也常常提醒我们,去那边玩可以,但一定要注意安全,特别是晚上,最好结伴而行。我们自己心里也清楚,这片区域提供的是一种“过渡性”的便利,它满足了我们对廉价、丰富生活的需求,但其背后的问题,也同样不容忽视。
一个称呼,一段青春记忆
“炮楼”这个名字,或许在不知情的外人听来有些怪异,甚至带点负面色彩。但在我们这些学生的语境里,它早已超越了字面意思。它不再是一个建筑形态的比喻,更像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,标记着我们一段独特的青春。
它代表着学校围墙之外,那个更自由、更鲜活、也更复杂的小世界。它记录着我们手头拮据时对美食的渴望,承载着和朋友们的欢声笑语,也见证了无数个备考夜晚结束后,那一碗热腾腾的宵夜带来的慰藉。它的嘈杂、它的凌乱,和它的温暖、它的便捷,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活丰满的肌理。
我相信,很多年后,当我们回想起在宁德大学城的岁月,“炮楼”这个特别的称谓,一定会和那些对于青春、友谊和成长的故事一起,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。它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,却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记忆里,一个无比鲜活的地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