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阳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庆阳小巷中的爱情故事
青石板上的印记
庆阳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这个问题在我心里盘桓很久了。巷口修自行车的张师傅听到这话,手里的扳手顿了顿,抬头看了看巷子深处,说了句:“你往里头走两步,看看那家饺子馆就明白了。”
这家饺子馆开了叁十多年,老板娘姓李,是个爱穿碎花围裙的利索人。每天清晨四点,她准时推开那扇漆皮斑驳的木门,开始和面、调馅。奇怪的是,店里的饺子永远只有一种馅——韭菜猪肉。有人说她固执,她却说:“有人就认这个味儿。”
后来我才知道,李婶的丈夫老陈是个退伍军人,年轻时在部队伤了味觉,只有韭菜的辛辣能让他尝出些许滋味。这么多年,李婶每天给老陈包二十个饺子,不多不少,雷打不动。老陈总是坐在靠窗的位置,慢慢地吃,吃完也不走,就帮着剥蒜、擦桌子。有次我问他,天天吃一样的饺子不腻吗?他笑呵呵的:“她包的不是饺子,是我的念想。”
墙头探出的石榴花
再往里走,巷子拐角处有户人家,院墙上总探出几枝石榴花。这家住着位九十多岁的王奶奶,每天下午都要在墙根下坐会儿。起初我以为她在晒太阳,后来发现她是在等邮递员。
这事说来话长。王奶奶年轻时有个恋人,去了台湾,临走时说会给她写信。这一等就是七十年。巷子里的人都知道,王奶奶每天都要问邮递员小刘:“有我的信吗?”小刘总是摇摇头,但从不打断这个习惯。去年王奶奶生病住院,小刘居然每天骑着车到医院门口,隔着栅栏喊一声:“王奶奶,今天没有信!”护士们都说,这比什么药都管用。
其实几年前就有消息传来,那位去了台湾的先生早就不在了。可全巷子的人都守着这个秘密,因为王奶奶等的不是一封信,而是那份让她等了七十年的念想。
庆阳小巷中的爱情故事,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。它就藏在清晨饺子的热气里,藏在墙头年年绽放的石榴花里,藏在邮递员那句善意的谎言里。这些平凡日子里的相守,比任何海誓山盟都来得真实可贵。
巷子最里头住着对年轻夫妻,去年疫情期间,妻子是护士,主动请缨去了隔离病房。丈夫不会做饭,天天变着法子学,到底把厨房点着了。消防车呜哇呜哇开进巷子,火扑灭后,他第一件事是给妻子发视频:“你看,我会做饭了,就是火候没掌握好。”视频那头,穿着防护服的妻子笑得直不起腰。
现在这对小夫妻开了家小面馆,丈夫掌勺,妻子招呼客人。有天我去吃面,听见他们在吵架,为的是要不要在面里加香菜。吵着吵着,两人突然都笑了。丈夫说:“算了算了,给你重新做一碗。”妻子撇嘴:“浪费,这碗我吃。”转身却把我那碗加了香菜的面端走了。
走在青石板路上,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。我终于明白了张师傅那句话的意思。庆阳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它不在别处,就在这烟火人间的每一个细节里——在韭菜饺子的香气里,在等了一辈子的石榴树下,在烧糊的饭菜和重新煮好的面条里。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,串成了最动人的庆阳小巷中的爱情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