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力做服务的小巷子,铁力服务小巷的日常
铁力做服务的小巷子,藏在这座城市的东北角。要不是巷口那家总飘着葱油饼香气的早餐铺,外地人根本注意不到这个拐弯处还藏着条能走通的路。早上七点半,巷子就活过来了。
修自行车的张师傅刚支起摊子,隔壁理发店的王姨正在往门口泼水压尘土。这条巷子窄,两边的窗台几乎要碰在一起,晾衣杆从南窗伸到北窗,挂着的衬衫和床单在风里轻轻晃动。住在叁楼的老陈趿着拖鞋下楼取牛奶,迎面撞见送孙子上学的刘奶奶。“今儿天好,被子得晒晒”,老陈说着,顺手把卡在排水沟边的塑料瓶捞起来扔进垃圾桶。
巷子里的生意经
王姨的理发店开了二十三年,还是老式转椅,镜框的镀金都剥落了。来理发的多是老街坊,十块钱一位,孩子半价。她边剪头发边和李大爷唠嗑:“您家厨房下水道还堵不?让我家那口子下班去通通。” 这就是铁力服务小巷的特色——生意做着做着就成了家务事。
张师傅的修车摊更热闹。谁家自行车链子掉了,电动车胎瘪了,都往他这儿推。但他摊子上摆的工具,倒有一半是帮邻居暂存的——刘家的扳手,赵家的老虎钳,用完了就往车摊一放,下回要用自来取。有回新搬来的年轻人好奇:“张叔,您这不成公共储物间了?” 老张拧着车铃笑笑:“在这条巷子,东西放在看得见的地方,就丢不了。”
中午时分,外卖员的电动车挤不过巷子,只能在巷口按喇叭。四楼的年轻夫妻点麻辣烫,二楼的初中生点奶茶,都是王姨的女儿晓丽小跑着帮忙取进来。她开着小超市,顺便帮邻居收快递,货架角落里总堆着各式各样的包裹。有人来取件时,她头也不抬:“最上面那个蓝盒子是您家的,昨天到的。”
夜晚的灯光
天黑以后,铁力服务小巷的日常换了个节奏。巷子深处那盏昏黄的路灯下,偶尔会有几个老人摆开象棋。开小超市的晓丽记得每家每户的习惯——李爷爷每晚七点半来买烟,赵阿姨九点来给孙子买酸奶,雷打不动。
前阵子巷子要装新路灯,施工队把路面挖开一截。那半个月,张师傅每天多干两小时,打着大手电给晚归的邻居照路;王姨店里的热水瓶总是满的,给施工队的师傅倒水;晓丽在超市门口贴了张手写告示:“施工期间,老人购物免费送货上门”。
昨晚下雨,叁楼的窗户没关严,晾在外面的被子淋湿了。二楼的大姐看见,打电话提醒没人接,干脆上楼敲门。最后还是张师傅从库房找出备用钥匙,几个邻居七手八脚帮把被子收进来。等房主加班回来,干爽的被子已经迭好放在楼道椅子上。
这条巷子没什么特别的,就是这些人,这些日子。早上葱油饼的香味照样飘出来,王姨的推子照样嗡嗡响,张师傅的车摊前照样聚着闲聊的人。铁力做服务的小巷子,说到底是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,把水泥地和砖墙捂热了,让这条普通的巷子成了让人安心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