邛崃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校门前的暗语如今可还在
记忆里的悄悄话
前两天路过母校,看见几个小学生凑在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,神神秘秘地交头接耳。我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了,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:邛崃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?这种属于学生时代的小秘密,应该还在某个角落里悄悄流传着吧。
记得我们那会儿,校门口的暗语可是每天的必修课。放学铃一响,大家不是急着往家冲,而是先凑到固定角落对暗号。“今天天气不错”,要是对方回“适合放风筝”,那妥妥是自己人,立马勾肩搭背往游戏厅走。要是对不上来,那就各回各家喽。现在想想,那时候的暗号简单得可爱,可当时觉得这套流程特别酷,像极了电影里的特务接头。
现在的孩子都抱着手机,想约同学直接在群里喊一声就行。可我总觉得,隔着屏幕打字,到底少了那么点味道。以前对暗号的时候,得偷偷观察对方的表情,压低声音说话,还要防着老师突然出现。那种紧张又兴奋的感觉,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。
前阵子和我那上初中的侄子聊天,随口问了句:“你们现在校门口还有暗号吗?”他一脸茫然地看着我:“什么暗号?我们都用微信约啊。”这话让我愣了半天,心里空落落的。不过后来他又补充说,他们班同学倒是有自己的表情包暗语,发某个特定的表情就知道要去打球了。这么看来,暗号这东西,不过是换了个形式存在罢了。
其实想想也挺有意思的。我们那时候的暗号,多半是为了躲着家长老师干点“坏事”——比如凑钱买零食,或者约着去谁家打游戏。现在的孩子虽然不用这套了,可他们有了新的小圈子暗语,像是特定的游戏术语,或者某个动漫角色的台词。形式变了,但那种想要拥有属于自己小圈子的心情,应该还是一样的。
有天傍晚特意绕到小学门口转了转。正是放学时间,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涌出来。还真让我听见两个小男孩在说:“明天带那个来哦。”另一个回:“知道啦,老地方。”虽然没听明白具体指什么,但那种心照不宣的劲儿,和我们当年真是一模一样。
或许每个年代的孩子,都需要这样一种只属于同龄人的秘密语言。它不一定要多复杂,可能就是一个眼神,一个手势,或者某句看似普通的话。重要的是,这是专属于他们的默契,是成长过程中一抹特别的色彩。
这么想着,我突然觉得释然了。校门前的暗语如今可还在?答案应该是肯定的。它可能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形式,但它一定以某种方式存在着,在孩子们的悄悄话里,在他们心照不宣的笑容里,继续扮演着青春里最有趣的配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