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江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服务随传随到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,有人发了条状态说“内江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”,底下评论区瞬间就炸开锅了。好奇点进去一看,原来是个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接活儿,帮忙取快递、代买奶茶、临时陪护这些杂事。这让我想起上周在小区门口,还真碰到个穿校服的学生骑着共享电车,车筐里装着好几份外卖匆匆赶路。
说实话,刚开始听说这事儿的时候,我心里直犯嘀咕:现在年轻人脑子都这么活络了吗?后来跟几个街坊聊起来才发现,这种学生服务随传随到的模式,在我们这儿已经不算新鲜了。尤其是大学城周边,不少学生都在课余时间接单。
这事儿怎么兴起的
上个月我去菜市场,正好遇见邻居张阿姨在跟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结账。细问才知道,她女儿突发高烧,急着要去医院,可燃气费还没交。正好在社区群里看到有个大学生发布服务信息,就试着联系了下。那孩子冒着雨跑了大老远帮她缴费,最后就收了叁十块跑腿费。
“比打车来回还划算呐,”张阿姨边说边比划,“那孩子路上还一直跟我保持联系,说是怕我着急。”说到这里她突然压低声音,“其实最开始我也担心,万一是骗子呢?后来发现这些学生都很实在,做完事还会主动发现场照片。”
这种服务能火起来,说到底还是因为方便。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快,有时候真就缺个能临时搭把手的人。而对学生来说,这活儿时间灵活,既不耽误上课,又能赚点零花钱。我认识的外语系小王就说,他靠这个月入八百多,把下学期的教材费都挣出来了。
不过要说最让我意外的,是这种服务的多样性。除了常见的跑腿代购,还有人提供宠物临时照看、家教辅导,甚至帮忙调试手机电脑。前两天同事老李还炫耀,有个计算机系的学生把他家路由器整得明明白白,网速快了一倍不止。
当然啊,任何新鲜事物刚出现时,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。前两天在社区座谈会上,就有人提出管理规范的问题。物业经理老周倒是想了个办法,准备在公告栏开辟个专区,让提供服务的学生登记备案,这样既方便居民,又能保障双方权益。
现在晚上散步时,经常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学生背着包在小区穿梭。他们手机响个不停,接单后马上调整路线,争取在最短时间完成任务。有次我问其中一个男孩累不累,他擦着汗笑说:“比在宿舍打游戏充实多了,还能认识不少叔叔阿姨。”
说到价钱,这个300块钱的服务套餐确实挺灵活。可以是包月服务,也可以按次计费。我见过最暖心的,是有个女生长期帮独居的刘奶奶买菜,每次就收个公交费。这种人情味儿,恐怕才是这个服务最打动人的地方。
转眼这个模式在咱们这儿已经小半年了。昨天路过社区服务中心,看见墙上贴了不少手写的感谢信。有夸孩子细心的,有称赞守时的,还有个老教师特意写了首诗表扬。看来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方式,确实解决了大家的实际需求。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这种互助模式还会演变出更多新花样。毕竟生活处处有商机,关键是要找到那个既能帮到别人,又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平衡点。就像那个骑着单车穿梭在巷弄里的学生说的,这不仅是赚零花钱,更像是提前接触社会的大学生实践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