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源品茶上课工作室,凌源品茶学习交流课堂
走进凌源品茶上课工作室,一股清雅的茶香就飘了过来,让人不自觉地放松下来。这儿不像是个正经八百的教室,倒更像是个温馨的茶室,几张原木茶桌摆开,上面整齐地放着各式茶具。来这儿的人,有的是纯粹好奇,想尝尝茶到底有什么门道;有的是老朋友,就喜欢这儿的氛围,定期来坐坐。
记得头一回来的时候,我还有点拘束,看着老师手里那个小小的盖碗,觉得这喝茶也太讲究了吧。老师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,一边温杯烫盏,一边笑着说:“别紧张,茶啊,就是个让人舒服的东西。咱们慢慢来。”
不只是喝茶,更是学茶
在凌源品茶学习交流课堂,我才明白,原来泡茶不只是把热水倒进杯子那么简单。就拿水温来说吧,不同的茶,需要的水温还真不一样。比如绿茶,太烫的水泡出来就容易发苦,得用八十多度的水,慢慢激发它的鲜爽。而像普洱这样的熟茶,就得用滚烫的沸水,才能把它的醇厚滋味给逼出来。
老师常让我们对比着喝。同一款茶,用盖碗和用紫砂壶泡,味道竟然有那么点不同。盖碗出汤快,能比较真实地呈现茶的本味;紫砂壶呢,透气性好,能让茶汤更醇和。这种细微的差别,不亲自尝一尝,光听人说还真是体会不到。
在这儿泡茶,没什么固定的“标准动作”。老师更鼓励我们找到自己觉得舒服、自然的方式。“工具是为人服务的,”她常说,“你觉得怎么顺手就怎么来,关键是静下心来,感受水和茶叶交流的过程。”
茶香里的交流时光
凌源品茶上课工作室最吸引我的,反而是那些看似与“上课”无关的时光。等水烧开的间隙,或者一泡茶喝到淡了的时候,大家很自然地就聊开了。话题天南海北,从茶叶产地的风土人情,到最近的生活琐事,什么都聊。
有一回,我们几个人围坐着喝一款老白茶。茶汤杏黄透亮,入口特别甘甜。坐在我对面的一位大姐,以前是做设计的,她说这茶的味道让她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谷仓,有种温暖的、阳光晒过的味道。旁边一位年轻小伙子则说,他觉得这茶有种“雨后森林的清新”。同一个味道,在不同的人心里,激起的涟漪竟然如此不同。
这种交流特别有意思,没有对错,只是纯粹的感受分享。在茶香的包裹中,大家都挺放松,愿意说些平时不太会说的话。慢慢地,我发现在这儿,学到的不仅是茶的知识,更是一种与人相处、与自己相处的方式。
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,能有个地方让人安心地坐下来,专注于一杯茶的起落沉浮,其实挺难得的。在凌源品茶学习交流课堂,我学会了在冲泡的等待中,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。注水时的专注,出汤时的小心翼翼,品茗时的细细体会,这一连串的动作,不知不觉就把心里的烦躁给抚平了。
有时工作累了,我也会在家给自己泡上一壶。虽然环境和用具都比不上工作室那么专业,但那个过程本身,就成了一种小小的仪式。看着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,闻到渐渐弥漫开来的茶香,心情就自然地平静下来了。这大概就是在凌源品茶上课工作室最大的收获吧——不只学会了品茶,更学会了如何在忙碌中,给自己泡一杯安静的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