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伦贝尔那里有站小巷,呼伦贝尔那条有站小巷
呼伦贝尔那里有站小巷,这个地名听起来就带着点故事感。去年夏天,我终于踏上了前往那片草原的旅程。
车子在无边无际的绿野上行驶了大半天,直到夕阳西斜时,司机才指着远处说:“前面就是呼伦贝尔那条有站小巷了。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只见几排低矮的砖房静静伫立在草原边际,像被时光遗忘的驿站。
小巷里的烟火气
走进呼伦贝尔那里有站小巷,最先闻到的是烤馍的香味。巷口的老奶奶守着个土馕坑,见我驻足,便递来一个刚出炉的馍:“赶路的人都爱在这歇脚,吃口热乎的。”她说话时,皱纹里都是笑意。这条小巷不过百来米长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侧是些开了几十年的铺子。铁匠铺里传来叮当声,杂货店门口挂着马鞍,一切都保留着上世纪的模样。
我在一家茶馆坐下,老板正在煮奶茶。铜壶冒着热气,他往砖茶里加鲜奶,动作不紧不慢。“这儿从前是个驿站,”他边搅动奶茶边说,“往来的车队都在呼伦贝尔那条有站小巷歇脚,补充干粮、修理车辆。现在虽然车马少了,但过路的人还是习惯来坐坐。”
正说着,几个骑行的人进了巷子,他们熟练地把自行车靠在墙边,要了奶茶和馍。其中一位说,每次穿越这片草原,必定要在呼伦贝尔那里有站小巷停留,“就像草原上的灯塔,看见这片房子,就知道今晚能睡个安稳觉了。”
巷子深处的相遇
往巷子深处走,遇见个正在修补马鞍的老人。他身后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马具,皮料的味道混合着草原的风,格外好闻。“我在这巷子里住了六十年啦,”他头也不抬地说,“见过苏联专家,见过知青下乡,现在又见着你们这些游客。”他手中的锥子穿过厚厚的皮革,动作依然利落。
天色渐暗时,我住进了巷尾的旅店。老板娘给我安排了二楼的房间,推开木窗,整条呼伦贝尔那条有站小巷尽收眼底。零星灯火在暮色中亮起,像是散落在草原上的星星。远处传来马头琴声,悠扬而苍凉,伴随着若有若无的歌声。
夜深了,我靠在窗前,看着月光下的巷子。忽然明白,呼伦贝尔那里有站小巷之所以让人留恋,不只是因为它能提供食宿,更因为这里保留着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态度。在现代交通发达的今天,这条小巷依然固执地守望着每一个过客,就像草原永远等待着远方的旅人。
第二天离开时,烤馍的老奶奶又往我包里塞了两个馍。“路上吃,”她说,“下次再来。”车子启动,呼伦贝尔那条有站小巷在后视镜里渐渐变小,最终融进那片无边的绿色中。但我知道,只要草原还在,这条小巷就会一直在那里,等着下一个需要歇脚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