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水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衡水火车站后街巷子名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8:57:17 来源:原创内容

一个普通地名的温度

那天下午在衡水火车站接人,火车晚点了半小时。我站在出站口有点无聊,一回头就看见了火车站后头那片交错的小巷。说真的,我当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:衡水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?这问题听起来普通得很,对吧?大概每个在这接站等车的人,都曾这么想过。

我决定走过去瞧瞧。穿过嘈杂的广场,绕过几辆等客的出租车,那片巷子就在眼前了。巷口有几个大叔坐在小马扎上聊天,我凑过去问了句:“师傅,咱这巷子叫啥名啊?”一位穿着白色汗衫的大爷用纯正的衡水话回我:“这儿啊,没个大名,俺们都管这儿叫‘站后头’。”他抬手往里指了指,“你往里头走走,热闹着哩。”

顺着大爷指的方向往里走,景象一下子变了样。火车站前的宽阔马路变成了叁四米宽的小巷,两旁是些有些年头的矮楼。阳光从两楼之间斜斜地照下来,在水泥路上拉出长长的影子。空气里飘着各种味道——刚出锅的烧饼香,水果摊上切开的西瓜味,还有不知谁家窗户飘出来的炒菜香。

再往里走,声音也丰富起来。五金店门口收音机里放着梆子戏,裁缝店的缝纫机哒哒作响,几个小孩追逐打闹着从身边跑过。我在一个修鞋摊前停下,老师傅正低头给一只皮鞋换底,动作不紧不慢的。我忽然觉得,刚才那个“站后头”的名字真是贴切,就像小时候奶奶叫我们“小二”、“老叁”那样随意又亲切。

我发现这条巷子很有意思,它好像有自己的作息时间。早上该是赶火车的人匆匆穿行,买点早饭;中午变得安静些,店家各自吃饭休息;到了下午这会儿,又热闹起来,下班的人顺路带点菜回家,放学的孩子在这买根冰棍。它就像火车站这个大舞台的后台,没那么光鲜,却更加真实。

走到巷子中段,我看见个卖糖炒栗子的小推车。老板娘四十来岁,系着干净的围裙。我买了一份栗子,顺口问她:“大姐,您知道这条巷子官方叫什么名字吗?”她一边装袋一边笑:“地图上好像写的是站前里,不过咱这儿的老住户还是习惯叫站后头。你瞧见那边那个红门没?”她指向不远处,“那家理发店开了二十多年了,比我在这儿的时间还长。”

我忽然明白了,这条巷子叫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。它可能在地图上标注为“站前里”,在官方文件里有正式的名称,但在每天生活在这里、经过这里的人心中,它就是那个亲切的“站后头”。这让我想起老城里很多这样的地方,它们可能没有响亮的名字,却承载着许多人的日常记忆。

天色渐渐暗了,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。小吃摊前围了不少人,卖煎饼的、卖麻辣烫的,都开始忙活起来。这时候我接到电话,要接的火车终于到站了。我顺着原路往回走,又经过那几个聊天的大叔,他们还在那儿,就像这条巷子一样,不紧不慢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。

回到火车站广场,看着来来往往的旅客,我突然觉得挺奇妙的。就在几十米外,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前面是行色匆匆的旅途,后面是安稳实在的生活。而连接这两者的,就是那条看似普通的小巷。衡水火车站后街巷子名称这个问题,已经不那么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这座城市里,还有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地方,安静地待在火车站的背后,记录着普通人的普通日子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