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山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后方的小巷风貌
我站在武夷山火车站出站口,看着人流像潮水般涌向停车场。忽然想起本地朋友提过一嘴,说火车站后头藏着几条老巷子,那儿还留着些旧时光的影子。犹豫片刻,我便转身往车站背后绕了过去。
绕过新修的候车大楼,眼前的景象突然就变了味道。柏油路面渐渐收窄,变成了水泥铺的小路,路两边是些叁四层高的老房子。墙皮有些斑驳,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。几根电线横七竖八地搭在屋檐下,偶尔还能看见晾衣杆从窗户里伸出来,挂着些寻常人家的衣裳。火车站附近人来人往的喧嚣,到了这里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给挡住了,声音都变得遥远起来。
巷子里的市井烟火
往深处走,巷子分出了岔路,像蜘蛛网一样延伸开去。有个老太太坐在自家门口剥毛豆,塑料盆搁在腿间,豆壳在她手里啪嗒啪嗒地响。不远处,两个老头坐在小板凳上下象棋,旁边还围了个观战的,时不时插句话,惹得下棋的人直摆手:“观棋不语真君子!”
我放慢脚步,生怕打扰了这份宁静。巷子两侧的房屋样式不太统一,有老式的砖瓦房,也有后来加盖的水泥楼。有几户人家的大门敞着,能瞥见里面窄小的天井,种着些绿植。这种杂乱中自有一种生活的秩序,是那种新建小区里找不到的人情味。
继续往前,视野忽然开阔了些。这里有个小小的十字路口,算是巷子里的“商业中心”了——其实也就是个杂货店、一个理发铺和一家小吃店。小吃店门口支着口大锅,老板正忙着炒米粉,香味飘得老远。几个刚下火车的人拖着行李箱坐在店里吃东西,看样子是熟客了,知道绕过车站前头那些装修漂亮的餐馆,直接找到这儿来。
杂货店的老板娘正和邻居聊着天,说的是家长里短的事。我站在旁边听了会儿,感觉特别亲切,像是回到了小时候住过的老街。这种邻里之间的关系,在城市里越来越少了。
再往巷子深处走,房屋更密集了些。有些院墙上爬满了爬山虎,绿油油的一片。偶尔能看见几栋特别老的木结构房子,木门上的漆已经剥落得差不多了,门环也生了锈。我猜这些房子恐怕比火车站建得还早,当年这里可能只是个小村子,后来因为修了车站才慢慢热闹起来。
站在巷子中间往车站方向望,能看见新建的候车大厅的屋顶,现代建筑和这些老房子就隔着几百米,却像是两个不同的时空。这条武夷山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固执地保留着自己的节奏,没有被急匆匆的火车时刻表左右。
不知不觉已经在巷子里转了一个多小时。天色渐晚,有些人家已经亮起了灯。窗户里透出的光是温暖的黄色,不像车站里那种冷白色的荧光灯。透过没拉严实的窗帘,能瞥见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饭的身影,电视机在角落里闪着光。
离开巷子时,我又回头看了一眼。这里没有景点那么精致,也没有商业街那么热闹,但它真实,有生活的质感和温度。武夷山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就像这座城市的一块补丁,新旧交织,朴实无华,却让人莫名觉得安心。下次再来武夷山,我大概还会来这里走一走,看看这些老房子是否还在,那家小吃店的炒米粉是否还是这个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