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安耍女娃,武安女娃戏
武安这地方,说起耍女娃,那可是老辈子传下来的热闹。十里八乡的红白喜事,要是没了这出戏,总觉得少了点滋味。
您要问这武安女娃戏到底是个啥?说白了,就是几个大老爷们儿,描眉画眼,穿上花花绿绿的衣裳,扮上大姑娘小媳妇的样儿,在台上一扭一唱。可别小看这一扭,那身段、那眼神,没个几年功夫,可真学不来那股子娇俏劲儿。
我小时候,村里戏台子一搭,锣鼓家伙一响,全村的男女老少就都坐不住了。孩子们端着饭碗就往戏台子底下跑,为的就是占个好位置。那时候演的,多是些家长里短的故事,什么婆婆嫌媳妇懒啊,小两口闹别扭啊。台上演得活灵活现,台下看得是哈哈大笑,有时候也跟着抹眼泪。
这扮相里头有讲究
您别看台上演员演得轻松,背后的门道可深了。就说那扮相,可不是随便穿件花衣裳就成。头上戴什么花,脸上擦什么粉,那都是有说法的。年纪轻的“女娃”,打扮就得鲜亮,水粉的裙子,头上插朵大红的花;要是演个中年妇人,颜色就得沉稳些,鬓角还得特意画上几缕白发丝。
最绝的是他们的步法。怎么走路才像大姑娘?那得脚跟先着地,步子又轻又小,腰肢还得随着步子微微地晃,用老艺人的话说,叫“风摆柳”。为练这个,他们当年可是没少吃苦,大冬天里,端着满满一碗水在结冰的地上走,水洒出来一点儿就得重来。
现在想想,武安耍女娃这门艺术,演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日子。那些戏文里唱的,不就是咱爷爷奶奶、爹爹妈妈经历过的事吗?
只是这些年,年轻人的娱乐多了,手机一掏,什么好看的没有?愿意坐在板凳上听一下午戏的人是越来越少了。村里的老戏台,有时候半年也响不了一回锣鼓。去年回去,看见张老爷子还在教他孙子比划那几个经典动作,孩子学得倒认真,可总让人觉得,味道不太一样了。
说来也怪,现在城里人反倒对这些老玩意起了兴趣。去年市里搞非遗文化节,特意请了武安女娃戏的班子去演出。开场前,我还担心年轻人听不懂,坐不住。谁知一场戏下来,掌声响得比在村里还热闹。有个年轻姑娘散场后还追到后台,非要拜师学艺,说这比跳街舞有意思多了。
也许,老东西自有老东西的魅力吧。就像家里的那口老井,平时谁也不在意,可真要没了,心里就空落落的。这武安耍女娃,唱的是戏,留住的,却是几代人的念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