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宁同城约初中生500元,普宁初中生见面500元
最近在本地一些网络角落,总飘着类似“普宁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的广告,这种消息像牛皮癣似的粘在论坛边角。每次刷到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年头怎么连孩子都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?
昨天路过实验小学,正好赶上放学。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像潮水般涌出校门,有个扎马尾的女孩举着棉花糖和同学说笑,阳光把糖丝照得晶莹剔透。看着他们鲜活的模样,突然想到那些标着“普宁初中生见面500元”的帖子,胸口就像堵了团湿棉花。
当纯真被贴上价签
我家楼下文具店老板娘念叨,她闺女最近老收到陌生人好友申请。有次不小心点开对话框,对方直接问“见面能给你充半年游戏会员”。孩子吓得把平板都摔了,现在玩手机总要挨着大人坐。老板娘边说边抹柜台,水痕在玻璃上画了一圈又一圈。
这些藏在网络缝隙里的交易,像褪了色的春联纸,薄薄一层却透着寒意。那些打着“普宁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幌子的人,究竟是把孩子当成了什么?是能随意下单的外卖,还是游戏里能刷新的狈笔颁?
转角网吧的网管小刘说过,半夜常有人在包厢搜索这类关键词。有回他收拾隔间,瞥见某台电脑历史记录里密密麻麻都是“普宁初中生见面500元”的浏览痕迹。小刘默默清了缓存,把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:“有些人啊,活得像阴沟里的老鼠。”
其实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敏感。表姐家初叁的侄女有次突然问:“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五百块就为和我们吃顿饭?”她用手指绞着卫衣抽绳,“我们班小雨说,她表哥的朋友真的去过...”话没说完就被电视里的综艺笑声打断,但空气里悬着的问号很久都没落下。
这些藏在阴影里的“普宁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交易链,就像梅雨季墙角渗出的水渍。你以为擦干净了,过两天又在别处漫开。或许该从更根本的地方着手——那些掏出五百块的人,那些把“普宁初中生见面500元”当暗号传递的角落,还有我们每个人看见这类信息时,是划走还是举报的瞬间选择。
黄昏的流沙广场总有学生聚在奶茶店写作业。他们凑钱买一杯珍珠奶茶,吸管在杯底搅出哗啦哗啦的声响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给同伴讲题,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写满公式。玻璃窗映着他们专注的侧脸,和桌上那杯传来传去的奶茶——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,而不是变成某些人账户里冷冰冰的数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