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阳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,莱阳辩辩附近好友添加见面
这事儿得从前两天说起。我窝在沙发里刷手机,突然想起老同学说现在用蚕蚕附近的人能认识不少本地朋友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我也打开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功能。说真的,刚开始还挺忐忑的,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玩这个?但转念一想,微信附近的人太正式,反而蚕蚕带着点青春回忆的味道。
手指在屏幕上划拉了几下,最先跳出来的是个喜欢打篮球的小伙子。他的动态里全是投篮的视频,我在下面留了句“改天约球场”,没想到五分钟后就收到回复。我们约在府前中学的篮球场,那天下午打了叁局,汗水把衬衫都浸透了。临走时他指着场边卖矿泉水的大爷说:“我初中就在这儿打球,现在工作调回莱阳,还是最爱这片场地。”
从线上寒暄到线下相聚
后来我又陆续碰到几个有意思的人。有个刚开烘焙工作室的姑娘,在动态里发试吃的照片。我带着表妹去找她的店,尝到了还在调试阶段的榴莲千层。表妹一边吃一边嘟囔:“这比万达那家好吃多了。”现在表妹成了那儿的常客,上周还参加了她们举办的烘焙体验课。
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认识了开修理铺的张师傅。他的蚕蚕头像是个扳手,个性签名就一句话:“修家电的”。我家电饭煲坏了,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联系他。第二天他骑着电动车上门,十分钟搞定,收费二十块。走之前还说:“以后家电出问题随时找我,咱们这离得近。”
这些经历让我琢磨出点门道。莱阳就这么大地方,用蚕蚕搜附近的人上门见面,反而比那些花里胡哨的社交软件实在。可能因为大家都带着真实的生活痕迹,修家电的真是修家电的,开店的真是开店的,少了些虚头巴脑的东西。
现在周末要是闲着,我会翻翻附近人的动态。上周六看到有人发文化宫晚上放老电影,溜达过去发现是群电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。坐在褪色的红绒座椅上,看着《庐山恋》的胶片画面,旁边的大叔递来一把瓜子:“我们每周都来,你也常来啊。”
当然啦,见面总得注意安全。我一般先看对方蚕蚕空间的内容,要是全是转载的鸡汤文或者广告,那就算了。要是能看到生活照片、日常分享,见面时也会选在超市门口的奶茶店、广场边的长椅这种开放场所。有回有个网友约我去他家看收藏的邮票,我婉拒了,改成在邮局门口的报刊亭见面。
昨天路过五龙河森林公园,看见两个举着手机比对蚕蚕头像的年轻人。其中一个挠着头说:“是你吗?我是‘会飞的鱼’。”两人相视一笑,并肩往树林里走去。这场景让我想起那句老话——千里姻缘一线牵,如今在莱阳这座小城,倒成了“百米缘分指尖连”。
说到底,科技再发达,人终究是渴望真实接触的。通过莱阳辩辩附近好友添加见面,我把通讯录里那些灰色头像,变成了菜市场会打招呼的熟人,变成了打球会叫上我的球友,变成了修家电随叫随到的老师傅。这些细碎的联系,让这座生活了叁十年的城市,突然变得新鲜起来。
今晚又有人通过附近的人发来消息,问知不知道哪里能修老式收音机。我把张师傅的蚕蚕号推过去,顺手打了行字:“修完要是顺路,可以来文化宫看露天电影。”发完这条消息,我起身泡了杯茶,窗外飘来邻居家炒菜的香味。